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秋《三维设计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地理》课件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pptx
文件大小:1.68 MB
总页数:3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3.54千字
文档摘要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及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

提示: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等。

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_的特点;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要素是_______。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表现为哪两方面?

提示:生产功能、稳定功能。

;2.根据稳定功能的特点,判断正误。

(1)稳定功能是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

(2)稳定功能和生产功能一样,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功能。 ()

(3)稳定功能就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稳定。 ()

(4)稳定功能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产物,又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发生__________,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带来重大影响:干扰不断增强→自然环境要素发生连锁变化→______________→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命题视角(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演绎法学习

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命题点全训

图1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2为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态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

;答案:1.A2.D

解析:第1题,箭头①:气候→水文,表示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淮河和松花江流域气候条件不同,河流水文特征不同。箭头②:地貌→土壤,表示地貌对土壤的影响,而喀斯特地貌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③:水文→土壤,表示水文对土壤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态的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④:气候→土壤,表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而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第2题,图示为沙丘,是沉积地貌,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的结果。

;某群岛(如图)面积12200平方千米,由数百个小岛组成。岛上植被低矮、浓密,无天然树木生长,鸟类丰富。读图完成3~4题。

;3.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阴凉多风的气候 B.过早与大陆分离

C.单一的地形 D.火山不断喷发

4.群岛上鸟类丰富得益于()

A.靠近大陆的位置

B.流经沿岸的洋流

C.缺少大型食肉动物

D.受人类活动影响弱

;答案:3.A4.B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群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常年受西北风影响,且受西风漂流影响,阴凉多风,不利于树木生长。第4题,群岛四面环海,受沿岸洋流影响,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适合鸟类生存;是否靠近大陆和是否有大型食肉动物对鸟类生存影响不大;根据题目信息不能判断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弱。

;命题视角(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实践性学习

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得益于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但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人类因建筑和燃料用材而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幅缩小。最终黄土高原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思考探究]

1.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是什么?

提示: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主要是人们破坏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后经流水长期的侵蚀而成的。

3.由问题2可知,材料显示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整体性原理

1.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进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