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5
本科学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学
院系:旅游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年级:13级规划
姓名:王妍
学号:1306040117
成绩:
评阅教师:刘晓霞
时间:2016年12月28日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
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
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就是“饭锅”。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情况简介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公里内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发展优势
2.1、优越的区位条件
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是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
恰相反正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是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及环境改造有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5.1构建、完善相应的法规框架
对于德国鲁尔区改造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其完善的法规框架功不可没。市场经济必需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与之配套、形成体系,而这方面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体制约束,这种体制约束的突破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作为保障。因此,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完善工作,为老工业基地推进结构调整、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运作提供基础性的保障条件。
5.2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产业调整改造予以同等程度的重视
在鲁尔区改造过程中,德国政府在对各产业部门的开发和改造提供大量资助支持的同时,大力支持旨在提升城市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类基础设施项目80%的资金可以得到政府资助。另外,各级政府对各类服务业的发展也比较重视。在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改造过程中,应该借鉴鲁尔区的经验,在技术改造、产业调整的同时,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服务业,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服务业的高度发展提升城市功能。
5.3注重塑造产业集群优势
通过鲁尔区的调整改造,北威州形成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企业,仅制造业就达到248.6万家,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大财团均在此设局布点,对协作配套要求严格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和新能源开发等一系统新兴产业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同样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规律的历史潮流,以打造主导优势产业为核心,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促进相关企业在地域空间的成组布局,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结,通过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5.4立足于经济结构的大调整
从鲁尔区改造的情况来看,传统产业的退出、改造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培育是同时并举的。这种着眼于对区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大动作是鲁尔区走出衰退阴影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东北地区以前的改造调整对这类战略层面上大调整的重视是不充分的。在新一轮改造开始之际,应该从区域经济的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大结构、大比例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通过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同时,东北地区的改造调整工作也应该吸取鲁尔区改造的有关教训。虽然鲁尔区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力度很大,但是调整并不彻底,结构老化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扭转,这也是近几年来鲁尔区增长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
5.5建立良性的区内、区际合作关系
从区内关系来看,东北三省区在新一轮改造过程中调整方向要有所差别,避免结构趋同。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