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慈母情深教学设计.doc
文件大小:12.43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2.18千字
文档摘要

.

.

.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四实小张天文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以“感受亲情”为人文主题,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经验,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裕,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了解,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是难点。本文篇幅较长,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2.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难点:抓住动作、语言、外貌等细节和场景描写,感受慈母情深。

五、教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合作交流、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朗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提问:诗歌赞颂的是什么?(母爱)?历来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赞美母亲。今天,我们来阅读一篇梁晓声写的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慈母情深》,听听他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点拨: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三)再读课文,感悟慈母情深?

1.仔细默读,研读专题:课文中哪些词句能表现“慈母情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点拨:?(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读书思考,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四)回顾拓展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心里一定涌动着爱暖流,请你把它说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说出来!你可以对文中这位母亲说,可以对孟郊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还可以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2.欣赏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探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附: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总是留着——留着,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五)作业练笔

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请同学们写一段话送给自己的父母。

七、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场景细节

辛苦操劳

八、教学反思

通过找到感动自己的句子展开教学,并对每个句子进行深情朗读和深入讲解,最后回归主题——母爱。学生听得很认真,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教学“背直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