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在生活与实践中构建数字认知.docx
文件大小:12.82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1.34千字
文档摘要

在生活与实践中构建数字认知

一、案例背景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抽象数字的理解常停留在表面,计算能力尚可,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数感,难以将数学与生活建立联系。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以“购物中的数学”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通过生活化场景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提升对数量关系的感知能力。

2.?引导学生在购物场景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教师播放超市购物视频,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价签上的价格以及顾客结账的画面,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在购物时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价格、数量、付款找零等信息,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购物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兴趣。

(二)小组模拟购物,感知数量关系

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每组发放模拟货币、商品卡片(标注不同价格,包含整数、小数)以及购物清单模板。清单设置不同需求,如“购买总价不超过50元的3种零食”“购买单价最便宜的文具组合”等。

小组内成员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在模拟购物过程中,学生需要计算商品总价、比较价格高低、计算优惠后的价格等。例如,商品卡片上标注“薯片9.8元/袋,饼干12.5元/盒,饮料5.5元/瓶”,学生要计算购买这三样商品的总价,并思考如何用模拟货币付款更简便。在计算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部分学生对小数加法存在计算错误,及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通过元角分的换算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三)真实数据探究,深化数感理解

教师展示某超市促销海报,上面有“全场八折”“满100减20”“第二件半价”等优惠活动。提供几种商品的原价(如书包85元,运动鞋150元,笔记本12元/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1.?购买一个书包和一双运动鞋,分别按照不同优惠活动计算实际付款金额,哪种方式更划算?

2.?如果购买3本笔记本,“第二件半价”和“全场八折”哪种优惠力度更大?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不仅理解了折扣、满减等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最优方案。在交流环节,有小组提出:“当购买商品总价接近满减金额时,凑单达到满减条件更划算;而购买商品数量较少时,折扣优惠可能更合适。”这种基于实际数据的分析,展现出学生对数感的深度理解。

(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周末与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记录购物清单、商品价格、付款金额以及商家的促销活动,分析购物过程中的数学问题,并撰写一篇数学日记。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买大包装的牛奶比小包装的每毫升价格更便宜,原来数学能帮我们省钱!”

四、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在后续的数学测试中,涉及生活应用的题目正确率显著提高。在课堂观察和作业反馈中发现,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增强,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数感得到了有效培养。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