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本节课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体现的内容如下:
1.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2.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统编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数属于代数领域。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单位“1”的广泛意义及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单位“1”平均分的两种方法与除法间的联系。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是0,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既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因此在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学习活动的安排上,更突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数学是为自己所用,是必要的,从而调动学习数学、探讨数学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通过除法的计算过程,把两数相除迁移到分数表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策略】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eq\f(3,5)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5除以9,商是多少?
3.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引出课题。[板书:分数与除法]
[设计意图]首先简单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其次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带着问题学习今天的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2(教材P49例2)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2.1除以4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出示PPT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讨论明白,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1份应是这个月饼的eq\f(1,4),就是eq\f(1,4)个。
[板书:1÷4=eq\f(1,4)(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从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入手,先从直观上初步建立起分数与除法的相等关系。除法的计算结果--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学例3(教材P49例3)
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2.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图画内容。
3.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个月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4.请几名学生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5.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每个月饼的eq\f(1,4),即3个eq\f(1,4)个月饼,把3个eq\f(1,4)个月饼合起来就是1个月饼的eq\f(3,4),即eq\f(3,4)个,因此,3÷4=eq\f(3,4)(个)。[板书]
由此可见,eq\f(3,4)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个月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个月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学生相互说说eq\f(3,4)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把多个物体作为整体平均分若干份时,得出的分数商,也使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明晰、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图形的剪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4=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