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华师一附中五月适应性检测生物试卷.docx
文件大小:513.91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8.09千字
文档摘要

高三年级生物试题第1页共7页

2025届高三年级五月适应性检测生物试题

时限: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试题命制、审题:华师一附中高三生物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用葡萄糖培养液培养脂肪细胞时,即使没有向培养液中添加脂肪,新形成的脂肪细胞中也会出现油滴。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糖原和脂肪都可以作为生命体的储能物质

B.多糖和脂肪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大分子

C.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为脂肪细胞提供碳源

D.加入胰岛素可促进脂肪细胞中油滴的形成

2.下列说法能通过质壁分离实验证明的是()

A.判断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死活

B.根尖分生组织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

C.水分子可以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

D.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小

3.下图是溶酶体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它来源于细胞器a。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b

b

A.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共同构成的

B.细胞器a、b、c、d的膜结构和化学成分均完全相同

C.膜的组成成分可以从c转移到a,再转移到细胞膜

D.利用f过程体现的膜特性可以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4.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一假说

B.摩尔根通过红眼与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也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5.下列有关生态学实验操作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中某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样本更为方便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使用颜色鲜艳的荧光标记物

C.统计土壤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相对数量时,常采用记名计算法

D.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将灭菌的落叶与不做处理的落叶埋于同一块土壤

高三年级生物试题第2页共7页

6.水稻体内某基因H发生隐性突变后(基因中的一个碱基A变成G),影响水稻基因X的转录,导致表达的相应酶X含量减少,使水稻表现出稻瘟病抗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H突变为h后,组成该基因的碱基数量发生改变

B.只有发生在水稻配子中的基因突变才属于可遗传变异

C.出现稻瘟病抗性说明基因H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抗稻瘟病的水稻不可能再突变成为不抗稻瘟病的水稻

7.在某深海热泉区域,生活着一种以硫细菌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小型管状蠕虫。该区域热泉持续喷发,导致周围海水环境中的硫含量、温度和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频繁波动。研究人员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种管状蠕虫在形态、生理特征以及对环境的耐受性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热泉区域海水理化性质的频繁波动直接导致管状蠕虫发生了适应性变异

B.管状蠕虫的进化是其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断自我调整的结果

C.若硫细菌因环境变化数量减少,管状蠕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改变

D.该实例说明,管状蠕虫经过几十年时间进化形成了新的物种

8.研究人员将ATP合酶和细菌视紫红质定向插入囊泡中,进行了以下三组实验,在黑暗或光照条件下检测有无H跨膜运输和ATP产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材料

囊泡+细菌视紫红质+ATP合酶

囊泡+细菌视紫红质+ATP合酶

囊泡+ATP合酶

实验条件

光照

黑暗

光照

实验结果

HMATP心

H

M

ATP心

ADP+Pi

H

H*

H

未生成ATP

未生成ATP

未生成ATP

H

H

H

A.实验一和二对比,说明ATP合酶利用光能合成ATP

B.实验一和三对比,说明细菌视紫红质利用光能合成ATP

C.实验二和三对比,说明细菌视紫红质依赖光能进行H跨膜运输

D.实验过程中,需要向囊泡外部添加ADP和Pi

9.除捕食食物链外,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碎屑食物链,一般是指以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或有机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藻类碎屑→浮游动物→鱼→食鱼的鸟类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

B.森林生态系统只有捕食食物链,海洋生态系统中才有碎屑食物链

C.能量可以通过碎屑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之间循环利用

D.碎屑食物链与捕食食物链的主要区别在于食物链的起点不同

10.我国某知名企业以乙醇梭菌作为发酵菌种,利用含有一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