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5页
2025届高三年级五月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
时限:75分钟满分:100分命审题: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彩色陶器,通过对陶器的陶色、纹饰、器型等方面的比对,研究人员发现屈家岭文化与中晚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赣北修水流域的山背文化、陕西商县(紫荆遗址)文化等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据此可推断屈家岭立化
A.处于中原文化核心区B.手工业技术领先
C.处于新石器时期早期D.真有开放性特征
2、卫青收复“河南地”后,汉武帝欲采纳亲信主父偃建议设朔方郡,遭公卿反对,其中尤以公孙弘为甚。武帝命亲信朱买臣与弘辩论,弘不敌而屈服,朔方郡遂立。朱买臣与公孙弘的辩论反映了
A.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决策的干扰B.皇帝利用近臣打压外朝官僚集团
C.汉代廷议制度沦为皇权专制工具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引发分裂
3、魏晋时期,讲究严谨均衡、契合礼法传统的隶书逐渐式微,而以奔放自由、灵动洒脱为特征的草书和行书快速发展。这种书体风格的转变折射出
n.儒家礼法制度在社会层面的强彩B.士人阶层对个性表达的文化追求
C.民族交融对书法艺术的深度影响D.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审美差异
4.南宋时,杭州的官方名称是“行在所”,也称杭都,杭京,京城,官民们把开封仍尊为“京师”。杭州城的建造多仿照开封城,又带有东南沿海地区的特色,商业氛围更加浓厚。南宋都城的状况反映了
A.南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两京制度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逐渐分离
C.国家统一理想与偏安现状的矛盾D.专业化商业手工业市镇的兴起
5.番薯原产于热带美洲地区,明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作为喜温的块根作物,其种植技术与我国传统的谷类种植法差异极大。在栽培的过程中,农人创造性地发明了粪治施肥、与冬小麦套种等技术,并通过窖藏法解决了薯种过冬储存的难题,促成了番薯在北方的种植。这说明了当时
A.原有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B.传统技术助力农业经济的调适与变革
C.中外农业技术在交流中互鉴D.美洲物种的传入丰富了农业经营方式
6.位于上海的江南制造局是晚清最重要的军工企业,但自其创办之初至1905年时有内迁之议(部分详见下表),然最终清政府以“时事纷繁,款项支绌”为由作罢。这主要反映了
时间
1865年
1884年
1897年
倡议者
首发微信公
李鸿章
(两江总督)
众号《高
朱一新
(翰林院编修)
荣禄
(兵部尚书)
迁入地
“金陵沿江偏僻处”
“江西、湖北近水之处”
“湖南近矿之处”
A.晚清中央与地方权力易势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实业救国成为国人的共识D.官督商办制约了企业发展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5页
7.1912年,在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建议下,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为:“历虫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任、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英,与民国建立之本”由此可知,该课程标准旨在
A.完善数育体系并与国际接轨B强调主权在民维护自由平等
C.传播共和理念强化政权认同D.激发爱国主义培养主权意识
8.据学者研究,1941年至1942年时中共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针对这一局面。中共提出“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的口号,并在1942年的“七七”五周年纪念宣言中提出“团结、独立、统一、和平、民主、民生”的战后建国方针。这一举措
A.推动了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B.扩大了陕甘宁政府的阶级基础
C.表明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落实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9.1958年12月,毛泽东在江苏、浙江、辽宁、河南等地视察后,总结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八字宪法”,即以深耕为中心的“土、肥、冰,种、密、保、管、工”将以上各项措施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毛泽东意在
A.强调以科学精神对待农业发展B.探索农业合作化规模的扩大
C.纠正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D.推进工业化战略夫规模展开
10.1985年,大批科研人员纷纷走出大院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