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堂教学安全管理规范
一、总则
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石,为全方位强化课堂教学安全管理,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切实保障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推动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精心制定本课堂教学安全管理制度。
二、室内课堂教学规范
(一)教师职责与准则
强化安全意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需深刻树立“学生安全,人人有责”的核心理念,积极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严格落实课堂教学管理,全力保障课堂教学安全。上课教师应加强课堂组织,严禁学生在课堂随意离座、追逐打闹,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严守课堂纪律:任课教师须严格遵守课堂时间与工作纪律,按时到岗上课(含自习课及级部临时调课),不得迟到、早退、外出;上课期间禁止接打电话;不得擅自提前或延后上下课时间;坚决杜绝缺岗、漏人及随意缺课、调课现象。特殊情况需调课的,必须经级部批准。
落实考勤制度:任课教师上课前务必清点学生人数,仔细核对出勤情况。若发现学生无故缺席或有异常状况,应立即询问并查明原因,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同时向学校报告。
关注学生状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留意学生的思想和身体状态。当发现学生情绪不稳或身体不适时,应主动询问情况并妥善处置。若遇学生突发疾病等情况,须立即通知校医和班主任,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规范课堂管理:上课期间,教师不得将学生拒之门外或滞留在办公室,更不得要求学生中途离开教室或回家。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动向,及时制止学生间的口角、斗殴等严重干扰课堂秩序或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件。
尊重学生人格: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关心学生,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避免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杜绝因教育不当引发学生安全问题。
坚守工作岗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守岗位,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中途不离开教室,防止课内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因离岗引发的学生安全事故,任课教师负全部责任。
严格离堂审批:上课期间,学生因特殊情况需离开课堂,任课教师须严格核实后批准,课后及时向班主任报告。
合理安排课间:下课铃响后一分钟内结束上课,避免拖堂影响学生课间活动及下节课准备。因拖堂导致学生争抢上厕所发生安全事故的,教师负全部责任。
规范调课流程:调课必须通过级部审批,私自调课造成空堂并引发安全事故的,调课双方负全部责任。
(二)实验课安全规程
做好实验准备:实验课教师及实验员需切实保障实验课安全。上课教师应严格按照教材要求做好实验准备,课前对所用药品、器材进行检查和预做,确保药品器材安全有效,严禁过期变质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药品进入课堂。
强化教学指导:上课教师要认真组织实验课教学,课前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流程。对于存在安全风险的实验,上课前必须先讲解实验要点、注意事项及安全事故处理知识,并对重要操作进行演示,全程指导和监控实验过程,确保学生安全。
规范学生操作:所有学生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过程中如遇突发情况,应立即报告教师,教师需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落实课后检查: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和实验员要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关闭电源、水源,锁好门窗,防止因实验设备未妥善处理引发安全事故。
(三)专用教室上课安全要求
加强组织管理:到专用教室(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音乐室等)上课,教师须做好学生组织工作,上课前进行安全教育,明确注意事项和纪律要求。
检查设备设施:教师上课前要对专用教室的设备和设施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设施安全可靠。若发现设备故障或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维修处理。
规范学生行为:学生在专用教室上课,须严格遵守专用教室管理制度,爱护设备设施,不得随意触碰与教学无关的设备。教师要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学生违规操作引发安全事故。
三、室外课堂教学规范
(一)体育课安全规范
提前到岗教育:上课铃响前,体育教师须在上课场地等候学生,增强责任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内容包括运动前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事项、运动后放松活动等,确保学生了解体育课安全要求。
科学安排运动负荷: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关注体质较弱学生和特异体质学生。对体质较弱学生适当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对特异体质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教学中给予特别关注。
做好特殊学生管理:因身体原因不能上体育课的学生,教师应安排其在教学场地休息、旁观并给予关注,不得放任不管;特殊病因不能到上课场地的,班主任须做好管理工作,杜绝学生脱管现象。
妥善处置突发情况:学生发生呕吐、晕倒、受伤等突发情况,教师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迅速通知班主任和校医。
若学生病(伤)情严重,立即送往就近医院诊治或抢救。
班主任及时将学生病(伤)情通知家长。
体育教师事后及时撰写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