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末专题复习(1-21课)部编2024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趋势:①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②由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与发展;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一、朝代更替明1368-16444清
思考:观察地图,你对历史发展趋势有何认识?隋朝建立形势图隋朝形势图唐朝前期形势图(669年)五代十国形势图辽、西夏、北宋形势图(1111年)元朝形势图(1330年)明朝形势图(1433年)清朝疆域图(1820年)分裂统一统一分裂分裂统一统一统一二、疆域变化【常用观点】①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②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由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设立哨所。唐朝: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成公主入藏;唐穆宗时,唐蕃会盟。元朝: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统辖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清朝: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设立噶厦;定金瓶掣签制度。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隋唐宋三代一直称台湾为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明清:1624年(明末):荷兰殖民者开始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西北边疆(新疆)西南边疆(西藏)东南边疆(台湾)东北边疆北南东西唐朝: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宋元时期:南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明清时期:明朝设奴儿干都司;清朝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三、民族关系、边疆管辖类中央政府①民族交流方式主要有和亲、册封、会盟、战争、平叛、设立机构等;②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③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④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朝代民族交往、交融唐朝宋朝元朝明清①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②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③金城公主入藏;建立唐蕃会盟碑。④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册封渤海首领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民族政权并立,战与和并存,和平交往是主流,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人口大规模流动;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维兀儿等人长期杂居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回,就是回族的前身。 因地制宜,通过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①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②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③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进步与发展认识三、民族关系、边疆治理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领域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科举)中央地方隋唐时期北宋元朝明朝清朝建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分化事权,削削弱相权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扩大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我国省制开端明太祖废丞相,设锦衣卫设立三司,分封诸王设立五军都督府实行八股取士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政治制度演变认识:①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②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导致政治腐败,思想禁锢僵化,阻碍社会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世界。四、制度创新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朝明清1905年分科考试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隋朝:创立增加科举考试人数、科目殿试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唐朝:完善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八股取士科举制废除宋朝:发展明清僵化、直至废除以积极影响为主以消极影响为主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四、制度创新(二)科举制的演变观点:(1)制度创新促进国家发展与进步(2)禁锢思想会阻碍社会进步;
观点:制度创新促进国家发展与进步。论述:根据材料,①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这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纵观历史,②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