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简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教学目标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了解儒家道家不同的理想境界,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掌握先秦散文在刻画形象、论述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领略先秦儒家道家的智慧。
教学重点文本解读和掌握刻画形象、论述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和庄子代表的道家的不同观点。
教学设想教学分两步走:一是课文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精读《庖丁解牛》略读),二是群文探究。
教学时数共7课时。
合作精读
教学要点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受孔子魅力。
4、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领略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风采,树立学习和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生动的对话和传神的情态描写。
教学难点分析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形象,性格等特征,对孔子形象及其教育思想、教育魅力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由“半部《论语》,可安天下”导入。
《论语》及孔子
1、《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
2、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多媒体朗读,掌握文言词语,翻译文句,理解文意。
2.文章里面一共出现了几个人?他们的姓、名、字分别是什么?侍坐是什么意思?
3.文章主要围绕哪个字讨论?(“志”字)如果第一段将它命名为“孔子问志”,那么接下来你将全文分为几部分,分别是什么“志”。
三、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诵。
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六组,分别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子,剩余一组学生进行观察评价。
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上台表演。表演时可将每个角色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用白话文的方式叙述。
表演过后,第六组同学对前五组同学的表现分别作出评价,从内容和表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如翻译是否到位准确,表演时每个角色的情绪是否到位等。
2.针对刚刚的表演自由讨论:四个人的性格分别有哪些特征?说出理由?按照他们发言的顺序评价。
3.孔子在听完弟子言志后,分别给予了怎样的反应?小组讨论,由扮演孔子的小组作答,其他小组补充。
4.孔子的“志”是什么?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这就是孔子的理想——礼治。
四、总结提升
1.沂水春风,让我们致敬孔子。
结束语: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众说纷纭,我们的认识只不过是众多说法中的一种。无穷解读,经典更添魅力。《论语》常读常新。
合作精读
教学要点师生合作探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3、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4、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文意的理解。?
教学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齐读孟子语录导入,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二、孟子及《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著有《孟子》。
《孟子》:《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