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PAGE1
《矛盾论》读书心得
《冲突论》读书心得篇1
斗争哲学产生于延安时代,我们不知道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艾思奇和陈伯达,还是艾思奇和陈伯达的哲学思想左右了毛泽东,总之,艾思奇等人三十年月来到延安后,与延安的哲学家一起创立了了斗争哲学,《冲突论》就是斗争哲学产生的标志。从《冲突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肯定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从《冲突论》引述的列宁的话就可以看出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来自于对列宁的误会。肯定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决不是列宁的看法。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人们是怎样误会列宁的。
毛泽东在《冲突论》中曾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以证明斗争性的肯定性和无条件性。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里说:
对立面的统一(全都、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肯定的,正如进展、运动是肯定的一样。①①转引自《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列宁的这句话就成了肯定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基本原则的理论依据。令人不解的是,毛泽东《冲突论》里引述列宁上述话的同时见,还引用了列宁的另外一句话,这句话却有着与上述的说法有着极为相反的看法: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相互转化的东西。(重点号是引者加的)列宁《哲学笔记》第11611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列宁在这里明显地表达出对立面是有条件的意思,与上面的引述将对立面的斗争说成是无条件的,好像是自相冲突。但读者假如略微认真仔细一点,就不难看出列宁的上述两段话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句话列宁说的是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列宁的第而句话说的是对立面是有条件的。假如我们将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看成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就会看到列宁两种冲突的说法;假如我们看到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表达的是两个问题,我们也就不会怀疑列宁自相冲突了。《冲突论》的在同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列宁两句具有相反的意思的话,但却没有发觉这里的冲突。毛泽东是第一个这样引用列宁话的人,从1937《冲突论》发表到今日,几乎斗争哲学家们都在自己的著作和文章里,仿照《冲突论》的做法同时抄用列宁的这两段话,令人惊奇的是竟没有一个人看到或指出这两句话的冲突。
既然列宁说冲突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的,那么列宁自然的成了这种斗争哲学的创造人,由于斗争哲学家们除了引用列宁的话外,并没有做更多的考察以证明同一性的相对性有条件性和斗争性的肯定性无条件性。假如列宁能重生的话,肯定也会说这即给了他过多的荣誉也给了他过多的毁誉。假如哲学家们略微认真一点的话,不难看出列宁的这两句话中的有无条件性指得是两种状况:
列宁在第一句话中说的是: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的。
列宁在其次句话中说的是:对立面是有条件的。
假如整个吞枣地引用和理解上述的两种说法,很简单造成误会和混淆,将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误会成同一个含东西。
现在我们关键是要搞清晰: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个东西,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的区分何在,然后才能说谁是肯定的谁是相对的,谁是有条件的谁是无条件的。
常识就告知我们:同一性是指事物自身的同一,是事物本身的差别所共同具有的东西,即事物的共性,共性的东西是一般的、抽象的或肯定的和无规定性的东西,所以他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事物存在的一个方面;而对立面的同一即包含了同一性也包含了对立性,这时的同一性已经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同一,而是相对于详细差别而存在的同一,如地球(同一性)包含南北极(差别)的对立统一,又如生命(同一)包含了生死(差别)的对立统一,所以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那么原来是肯定的、无条件的同一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统一,为什么在斗争哲学家那里却突然演化成了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呢?这里关键是要搞清晰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个东西,假如能够将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区分开来,知道同一性仅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是对立面),就可以知道列宁所说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是指对立面的统一,而不是同一性本身,将有条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统一说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明显是由于对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两个概念的混淆而而形成的对列宁的误会造成的。
常识还告知我们:对立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东西,是事物的共性。任何对立面都是相对的,如大小、上下、好坏等等,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