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图为小明同学画的某一制度的思维导图,这一制度()
A.消除了地方割据???B.促进了文化发展
C.提高了行政效率???D.削弱了显贵特权;4.有学者统计,通过科举入仕者中,名族公卿由晚唐的76.4%降至宋代的13%;寒
族所占比例由晚唐的9.3%增至北宋的58.4%,中等家庭的比例也由14.3%增到28.6
%。这反映(D);5.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
师,但将领不随之调动。这一做法(B);7.唯物史观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
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9.(2024·内蒙古)表格归纳法有利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归纳下表,能得出
的结论是(B);A.皇帝权力不断加强;10.历史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
制、军机处”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D);11.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从侧面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依皇帝旨意拟发谕旨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代替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设置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12.主题归纳如图所示思维导图的主题是(B);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一;(1)请分别写出四幅图片对应的政治制度,分析这种制度演变的趋势,并概述其在
中国历史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材料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建立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
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
行了重大改组。
(2)根据材料二,回答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了哪一官职?;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
典,立胡廷而建宫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
之以行中书省。;14??【选官制度】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隋唐时期考试成绩是取士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
——摘编自赵家冀《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材料二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材料三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到隋唐选拔官吏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根据门第(权贵子弟)选拔到根据考试成绩选拔。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发挥的积极作用。
变化趋势:宰相中进士出身的比例越来越高。作用: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选拔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这种科举考试形式的影响。
影响:八股取士加强了君主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15.【政治智慧】
制度的创新需要政治智慧和魄力。根据以下提供的关键词,以“创新?发展”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创新?发展
论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了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隋朝废除了前朝由上层贵族垄断的选官制度,创立了科举制,并经唐宋时期不断创新和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因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善,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强化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元朝建立后,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对全国进???有效管辖,这一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划分的基础,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总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巩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