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该作者意在强调隋大运河的影响是()
A.消除了边疆的安全隐患B.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转移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2.唐朝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日历等,目前已经发现的雕版印刷品,说明雕版印刷术至少出现在()
A.隋朝时期???B.五代十国时期
C.唐朝后期???D.唐朝前期;3.历史解释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下列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颜真卿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B.柳宗元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代表
C.杜甫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D.新疆敦煌东南鸣沙山上的敦煌莫高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4.跨学科?语文有学者认为,从“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爆发前,诗歌创作呈现出三个明显趋势: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这反映出()
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B.文学作品受对外政策的影响
C.唐朝社会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D.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
;5.跨学科?美术(2024?山西)绘画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直观表现。赏析下面两幅绘画作品,从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艺上();A.生动描绘了宫廷女官的生活
B.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C.细腻表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
D.借鉴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
;6.唯物史观据《梦溪笔谈》记载:毕昇使用胶泥刻制活字,“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然而,现代有人认为普通黏土烧制的泥活字容易破碎,使用黏土制字,经高温焙烧后的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晰。由此可见()
A.年代久远的史料都难采信
B.史料记载均需通过实践检验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
D.方法互证可以验证史料信度
;7.主题归纳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资料“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出现了沈括和郭守敬两位大科学家”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B.戏曲的发展达到顶峰
C.天文学居世界领先地位
D.宋朝科技水平高
;8.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留下很多豪言壮语,如“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入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她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是()
A.丈夫去世后孤苦无依
B.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
C.澶渊之盟后宋辽议和
D.八王之乱后人口南迁
;9.七年级(3)班同学进行“璀璨的中国科技文化”探究式学习,整理的资料中,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元曲——四大徽班——皮黄戏
B.文学——李清照——《窦娥冤》
C.科技——毕昇——指南针
D.史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10.下列文字摘录于一本初刊于明崇祯年间的书。此书应是()
上篇: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
中篇: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
下篇: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
A.《农政全书》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D.《三国演义》
;11.他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他”是()
A.程颢B.朱熹
C.黄宗羲D.王守仁
12.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和工程记载了民族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精神。都江堰、长城、大运河、故宫等古代大型建筑和工程()
A.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思想的生动体现
B.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C.见证了中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历程
D.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13.京剧《长坂坡》《赵氏孤儿》表达了对忠诚的盛赞,《华容道》《钟馗嫁妹》肯定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褒扬了爱国的壮举。这反映出京剧()
A.汲取了其他剧种长处
B.标志着戏曲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14.【文学艺术】
材料一
;(1)按照下面的标准对材料一中的诗句进行分类。(填序号)
盛世局面:____。
民族和睦:____。
中外交流:____。
走向衰亡:____。
;材料二;(2)结合所学知识在A、B两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并依据材料二指出宋词在南宋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A.苏轼。B.李清照。原因:社会稳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
;材料三元朝统治者不重视科举考试,大批儒生求仕无门,走上同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将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创作才能贡献给面向大众的通俗文艺,有力地推动了元代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张敏《论科举制度影响下古代文
学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科举制的变化对元曲发展的影响。元曲最著名的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