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doc
文件大小:13.06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5.74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5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对策考察研究

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

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图1图2图3

1.哈姆市马克西米连公园

2.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

3.瓦尔特罗普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

2001年,继矿业城镇格斯拉尔(Goslar)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VoelklingenIronWorks)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WorldHeritageSite)之后,鲁尔区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炼焦厂成为德国第三个(鲁尔区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

1.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

艺术节总部(图12、13)。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利用铸造车间改造成露天影剧院(图14、15)。

图12世纪大厅外观图13世纪大厅外观

图141号高炉铸造车间更新为露天影剧院图15露天影剧院增建的遮雨大棚局部

④体育休闲活动模式

这种模式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有较多应用,例如将原钢铁厂的煤气储罐改造成潜水中心(图16),利用“矿石料仓”的混凝土墙壁作为攀岩的载体等(图17)。

图16煤气储罐改造成潜水中心图17利用混凝土墙壁作为攀岩的载体

⑤餐饮模式

在绝大部分工业遗产中都利用原有建筑设施设置了餐饮空间(图18、19)。

图18埃森关税同盟炼焦厂的酒吧餐厅图19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配电站改造为餐厅

⑥办公模式

“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煤矿的车间厂房被改造成公司办公室;在盖尔森基兴的诺德斯特恩景观公园中,原先的煤矿建筑利用为管理办公楼(图20)。

图20诺德斯特恩景观公园中的煤矿建筑更新为管理办公楼

⑦旅馆模式

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利用旧办公楼改造成青年旅社(图21)。

图21旧办公楼更新为青年旅社

(2)厂区群体建筑及设施的保护性再利用

①综合利用模式

充分发掘场地上各种设施的空间潜力并赋予其新的功能,力求使厂区的群体建筑和设施发挥更高的效能,实现综合利用。“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建筑群是综合利用模式的典型案例:厂区的配电站用作游客信息中心;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