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图解山海经·北荒的女巫.docx
文件大小:4.31 M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2.39千字
文档摘要

寻觅山海图,链接真实义。

〈海经〉讲上古世界人文历史,配图是相似物,其中动植物、怪物基本是部落图腾。

〈大荒北经〉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海内有两个神人,其中的一个名叫女丑。女丑有一只听使唤的大螃蟹。

〈海内北经〉大蟹在海中。

大蟹生活在海里。(图巨螯蟹,现存最大的甲壳动物,寿命可达100年,分布于日本列岛,最常发现在相模、骏河和土佐湾以及纪伊半岛的海岸,也曾发现俄罗斯远东、台湾岛东部、澳大利亚)

~~~~~~~~~~~~~~~~~~~~~~~~~~~~~

丑的繁体字是“魗”,《说文》“丑,可恶也。从鬼,酉声”,疑从鬼面引申为美丑之丑,所以女丑是女巫,巫术表演形象惊悚。

萨满教是始于渔猎时代的原始信仰,曾经长期盛行于北方各民族,对其生活生产和社会习俗等产生过重大影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

唐代《通典》记录了亚洲东北角两个邦国“流鬼”和“夜叉”的风俗:“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国,馀三面皆抵大海,南去莫设靺鞨船行十五日。无城郭,依海岛散居,掘地深数尺,两边斜竖木,构为屋。人皆皮服,又狗毛杂麻为布而衣之,妇人冬衣豕鹿皮,夏衣鱼皮,制与獠同。多沮泽,有盐鱼之利。地气沍寒,早霜雪,每坚冰之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其上,以践层冰,逐及奔兽。俗多狗。胜兵万馀人。无相敬之礼、官僚之法。不识四时节序。有他盗入境,乃相呼召。弓长四尺馀,箭与中国同,以骨石为镞。乐有歌舞。死解封树,哭之三年,无馀服制。靺鞨有乘海至其国货易,陈国家之盛业,於是其君长孟蚌遣其子可也余志,以唐贞观十四年,三译而来朝贡。初至靺鞨,不解乘马,上即颠坠。其长老人传,言其国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啖人。莫有涉其界,未尝通聘。”

其中“制与獠同……豕牙翘出,啖人”的描述,极具巫术色彩,“豕牙翘出”使人联想到“耍牙”,戏剧多来源于祭祀巫术,宁海平调表演的绝活“耍牙”与川剧的“变脸”齐名,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

流鬼国在堪察加半岛,曾遣使来中国唐朝、元朝朝贡,关于“流鬼”之族源,白鸟库吉依据其“被发”的发式特征,认定其为阿伊奴人,18世纪以前在坎察加,20世纪以前在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本州北部也有分布,有人认为其祖先是六、七千年前就从东南亚迁居到日本,属于蒙古-欧罗巴混合类型,身材矮,肤色淡褐,头发黑色呈波状,体毛发达,欧罗巴人种的面孔,妇女多于口部周围、前腕和手背文身,阿依努语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长期从事渔猎,古时曾以鸟羽、兽皮、鱼皮制衣,以鸟兽鱼肉为主食。

阿伊努人信仰万物有灵,举行隆重的“熊祭”和“鲑祭”仪式,宰杀动物后用米酒等祭品“送灵”,舞蹈“他普卡鲁”带有咒术性,在祭日的夜晚,长老头戴祭冠,腰挂大刀,口念祝词移动步子,不断发出“他兹”的呼声以示驱逐恶鬼和邪神。(图〈阿伊努教义〉,日本摄影师PokiruSawamaru)

夜叉国在楚科奇半岛,最古老居民是楚科奇人,其祖先至少6000年前就定居于此,《明史》中被称为北山野人女真,属于蒙古人种-北极类型,面额部扁平,颧骨高且突出,眼睛小且目光锐利,鼻子宽且扁平,嘴大唇厚,同尤卡吉尔人具有相似的人类学特点及共同的祖先,长相和赫哲族、鄂伦春族相像,和满族有亲缘关系,语言属楚科奇-堪察加语系,养鹿楚科奇人从事养鹿狩猎,运输工具是鹿拉雪橇,食物是鹿肉;沿海楚科奇人从事海兽捕猎,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和兽皮船,食物是海兽肉。

楚科奇萨人相信万物有灵,祭祀活动通过击鼓、歌唱、跳舞等方式,模仿动物和鸟类的声音,有时还会借助致幻蘑菇进入迷醉状态,与精灵建立联系,驱赶病魔或找回患者的灵魂。(图〈楚科奇女孩〉,澳大利亚摄影师AlexanderKhimus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