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走上T台的民族传承.pdf
文件大小:188.59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2.38千字
文档摘要

走上T台的民族传承

当年,鬼才AlexanderMcQueen为了制作一块合适的绣片,费尽

周折,最终找到合适的绣娘时,他为那小小的绣片付出了1000英镑。

贵吗,远在中国的贵州凯里,最出色的绣娘年收入不过万余元。

放眼整个少数民族手工艺,精美与廉价二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

但不可否认,少数民族手工艺可谓占据了中国手工艺产业的半壁江山。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雍说:在中国,民间艺术看陕西,宗教艺术看西藏,

少数民族艺术看贵州。在此,我们以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为例,

希望以点带面梳理出中国少数民族手工艺的轨迹。

当桃花源来了刺绣机

贵州苗族传统刺绣是典型的身体技艺,要求绣女手、眼、心协调

统一,最后的成品,自然也与绣女个人的熟练度和对美的感受有密切

关系。但通过母传女、姑传嫂的苗绣在近些年却遭遇了情感滑铁卢。

城市在发展,深山里的交通也愈加发达,突然一天,现代化就来

到原本相对封闭的家门前。它们带来的不只是广阔的世界,也带来了

机械化生产。苗家女子绣了一辈子的绣品,突然可以用机器生产了,

以前一个月才能完成一小片,现在一天可以绣一大片。过去融合在一

针一线里的情谊,如今已经荡然无存。更可怕的是,机器这种简单粗

暴的开发只能模仿手艺的形,却完全失掉了手艺的神,曾经代表民族

1

血脉的绣品早已沦落为旅游地随处可见的纪念品。

这样的情况,尤其明显地出现在现代化程度较高或旅游人口相对

稠密的地区。12年前,凯里市郊的三棵树镇就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

小型机绣加工集散地,全镇拥有20余家小型机器刺绣企业,并且每

家企业制作的产品还有差异化:有专门制作苗族服饰配饰的,有做绣

片的:还有主攻家居绣品的。偶遇一位50多岁的苗族妇女,她老家在

雷山县,自己从小学习手工刺绣,但感觉电脑刺绣更便捷。在这里,

大部分机器来自江浙一带的经销商,一台大约8万元左右,但每台机

器有10组针头,能同时在布料上刺绣多组相同的图案,刺绣完成后,

能根据需求进行裁剪。这样的生产方式,成本少、售价低、销售快,

资金回笼就快,自然收入也比以前多.所以,她从老家来到凯里,加入

电脑刺绣的大军。这些绣品被当做特色纪念品,主要销往贵州本省各

地、云南昆明及广西等旅游热门地区。

机器的加入并非一定就是错误,但相比鬼才费尽心力寻找古老的

手绣,电脑绣品为何难登国际T台?因为缺少灵魂。

抓不住的机会

但有灵魂的手绣被越来越多人欣赏,尤其以有些年份的绣品更为

藏家所好,价格自然也不菲。而电脑绣,可以满足大部分人对绣这种

工艺的追捧。在前往贵州寻艺的人潮里,有人懂得珍惜,也懂得欣赏

2

珍稀,甚至愿意专门深入更封闭的大山,去寻觅理想的手绣作品。但

更多人,喜欢快速消费,只求绣的符号,而非内涵。

凯里机绣的发展,让这些有着当地文化符号的形,缺乏当地人文

的神的商品异常繁荣,不仅如此,整个黔东南地区的手工刺绣也受到

不用程度地影响。180公里以外的贵州花溪区湖潮乡花苗支系,古稀

之年的王阿婆还藏有几十年前她为自己绣制的花苗挑花盛装,还有为

孙女准备的结婚盛装。她的媳妇还会挑花刺绣,但她的孙辈几乎没人

会绣、愿意绣。王阿婆说:他们都忙着去城里打工、读书,大多数时间

都不在村子里生活。

在针法上,花苗支系主要以挑花为主,而充斥在花溪4A景区的

绣品却是凯里的齐针平绣,并没有花溪样式的机绣品。湖潮乡乡镇千

部说:这是旅游扶持的结果。政府更愿意扶持黔东南州的苗族特色旅

游,所以那方的机绣产业就起来了。市场政策与导向的倾斜,是否会

造成苗族内部各支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呢?在未来有没有可能,像花

溪苗绣这样的小分支绣,连承载那些机绣图案的机会都没有了呢?

没有彩排的民族秀

于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邀请著名音乐人朱哲琴,共同发起世界

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从民族音乐与民族手工

艺两部分开展工作,已经卓有成效。朱哲琴带领世界看见亲善行动小

3

组与中国当代著名设计师一起,深入贵州、内蒙古、云南、西藏、青

海等地,开展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在一边赞叹手艺精美绝伦的同时,

却也尴尬地发现许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大多生活

窘迫,即使有大师凭借自己的手艺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