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认读“端、粽”等13个生字,会写“米、节”等7个字,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包粽子的材料,掌握相关语言表达。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图文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借助观察、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体会外婆对“我们”
的关爱,培养学生感恩长辈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端午粽的相关信息,感受端午节
的传统文化氛围。
2.教学难点:体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亲
情,培养感恩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端午节相关习俗图片、包粽子视频、生字动画等。
2.实物粽叶、糯米、红枣、绳子等包粽子材料;提前包好的不同形状、口味的端午粽。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出示粽子的图片,生回答粽子,读准粽的音。
2.师:你们知道哪个节日要吃粽子吗?
生:端午节
师顺势引出课题《端午粽》,板书课题,指导学生书空“端”“午”“粽”三个字,齐读课题。
3.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找一找端午节的日期。
教师讲解“端午”也叫“端阳”,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五月的开头。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以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逐字认读生字,其他同学跟读,纠正读
音。
3.分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如“加一加”(立+日=音)、“换一换”(午-十+讠=许)、“象
形识字”(“舟”字像小船)等。小组代表分享识字方法后,教师总结并展示生字动画加深印
象。
4.把生字词放入课文中,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初步感
知课文大意。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端午节的习俗是吃粽子。
师展示端午节的来历动画短片,简单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2.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端午粽样子、材料和味道的句子,和同桌交
流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样子:“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通过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颜色,
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感受端午粽的色彩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读出
喜爱之情。
材料:外婆包粽子用的箬竹叶、糯米、红枣、红豆、鲜肉等。利用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认
识这些材料,同时拓展提问:“你们还知道粽子可以用哪些材料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
表达欲。
味道:通过“又黏又甜”“又香又好吃”等词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吃粽子
的感受,体会端午粽的美味。
播放外婆包粽子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包粽子的过程,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包粽子
的步骤,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思考:“外婆为什么要把粽子分给邻居吃?”引导学生体会外婆的善
良、热情以及邻里之间的和睦,感受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2)提问:“如果你是外婆,你会怎么分粽子?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一
步体会情感。
(四)拓展延伸,深化体验
1.组织“端午节习俗大分享”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通过询问家长、查阅资料
了解到的端午节其他习俗,如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分享,教
师适时补充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端午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2.开展“端午粽创意设计”活动。给学生发放彩纸、画笔,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出自己心
中独特的端午粽,可以从形状、颜色、口味等方面进行创作,画好后向同桌介绍自己设计的
端午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端午节的习俗和端午粽的相关知识,再次强调传统文化的
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收集其他传统节日的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