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诗词中的对称之美——跨学科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标
1.?数学目标: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能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
2.?语文目标:通过赏析古典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与对称美,理解对仗的修辞手法。
3.?艺术目标:运用美术知识,通过绘画、剪纸等形式表现轴对称图形,提升艺术审美与创作能力。
4.?综合目标: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彩纸、剪刀、胶水、水彩笔、直尺;打印常见轴对称图形图片、含有对仗诗句的古典诗词资料。
2.?知识准备:学生提前复习数学中图形的相关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
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对称(5分钟)
展示生活中轴对称现象图片,如蝴蝶、故宫建筑、京剧脸谱,提问学生发现的共同特点,引出数学中轴对称图形概念。接着展示诗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引导学生观察诗句在字数、词性上的对称,点明诗词与数学中都存在对称之美,激发活动兴趣。
(二)诗词探秘,寻找对称(10分钟)
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古典诗词资料,让学生从诗词中找出对仗的诗句,分析其中的对称元素,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字数、词性(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意境等方面探讨对称关系。
2.?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找到的对仗诗句及分析,教师适时补充讲解对仗的规则和诗词对称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思考诗词对称与数学轴对称图形的联系。
(三)数学探索,绘制对称(15分钟)
1.?知识巩固:教师通过课件详细讲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概念和判断方法,利用动态演示,展示不同图形如何通过对折重合,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2.?创作实践: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根据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结合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创作。例如,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灵感,绘制一幅包含轴对称荷花与荷叶的图画;或用剪纸的方式剪出对称的窗花,融入诗词元素。
(四)作品展示,多元评价(10分钟)
1.?展示分享: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绘画、剪纸等)贴在教室展示区,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作品中运用的轴对称原理以及对应的诗词内容。
2.?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从数学的轴对称准确性、语文诗词意境体现、艺术美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总结点评,肯定学生的创意与努力,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评选出“最佳对称创意奖”“最美诗词融合奖”等。
四、活动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校园或社区环境,寻找更多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用相机或画笔记录下来,并尝试为这些轴对称物体创作一首对仗工整的短诗,进一步巩固跨学科知识,培养观察与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