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PAGE1
孟子读书心得
孟子读书心得篇1
内容讲的是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孟子的母亲是很好的人,每天织布过日子,由于家里没有多少钱。可是孟母很爱孟子,让孟子每天上学念书,孟子也是一个挺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天,孟子在学校里不到放学就回家,孟母见孟子这么早就回来,心里很难过,她没说出来,想想法子劝说他。孟母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感到很惊奇,问母亲:母亲,为什么割断织布?孟母说:你念书就像我织布,今日割断了,是一事无成,你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成大事。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立志要好好读书。后来他成为一个圣人。
看了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书犹如织布这个道理讲给孟子听,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母爱更宏大的东西。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呵护。
孟子读书心得篇2
孟子的抱负人格体现于“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将“富贵”、“贫贱”、“威猛”作为考核人格的三种标准,“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分别对应仁、礼、义三种道德规范。对于“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人心修养,是面对外界的诱惑、权势仍旧能够遵从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是一种信念和意志相互融合的心理状态或者精神境界。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最高境界是“舍身而取义者”:“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坚持自己的道义和做人的原则,不可怕死亡,不苟且偷生。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无疑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随波逐流、诘曲媚俗的时代,尚且不说“舍身取义”,仅说保有“浩然之气”,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心魔,仇恨、贪念、怨念等产生、萦绕或公开在我们的内心,尽管许多时候我们不承认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但是它确的确实存在着。俗话说,心是一块地方,既生魔也生神。但心的主宰者在于我们自己,面对心魔,面对善与恶的选择,我们首先应当放空自己,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诚然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许多的干扰、困惑和阻碍,但是最终的定力还是要看清晰自己。现在争论一个重要的话题就在于我们能否遵从自己的内心,大家众说纷纭,可能即便高谈遵从内心,一面又不得不服从显示,向世俗低头。就我看来,我认为与遵从内心相比,劝说内心是一个更加困难的事情。面对旁人的冷言冷语,伴侣们的腰缠万贯,自己如何劝说自己,保持“浩然之气”,坚守内心的修为。举我自己的例子,从小到大,我的幻想都是当老师,后来本科去了上海,看到四周同学一个个转行做了金融,流连于各种社交产所,结识许多所谓的牛人和精英,自己渐渐开头思索我究竟应不应当走学术道路,应不应当读博士。大三我纠结了很久,大四一年我选择了随波逐流,开头询问证券实习,学会熟悉更多的人,备考各种各样的证件,但是一点也不欢乐,即便是实习工作我明知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也没有一点动力去做得更加完善。进入讨论生的头两个月我连续着这样的困惑和迷茫。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应当连续坚持我自己的幻想,做学术,当老师。选择正确与否就在于自己回想的时候会不会懊悔,我想连续深造,想要出国见识更大的世界,想要做教育慈善,想要退休后开一家面馆,这就是我内心永久不变的定力。认清自己之后,我便退掉了兼职等,跟着老师好好做讨论,我想说这两个月我过得很欢乐,这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在我看来,或许我们不必要将孟子的“浩然之气”看得过于宏大,过于具有道德感,而可以从切合实际的熟悉自己做起。而且我信任,认清自己是保持内心修养的基础;静坐、冥想、内观、内醒,养浩然之气。在我们真正沉淀下来之后,“富贵”、“贫贱”、“威猛”不足以转变、扭曲我们的心性。
孟子读书心得篇3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著名不如见面,今日,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伴侣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领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