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霸州:从军事印记到现代变迁的地名考述》.pdf
文件大小:276.88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2.2千字
文档摘要

《霸州:从军事印记到现代变迁的地名

考述》

*霸州市地处河北省中部,京津保三角地带核心,其地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以下从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现代变迁等方面展开全面考述。

一、名称由来:彰显武功的军事印记

959

霸州之名始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年),世宗柴荣北伐契丹,收复益津关(今霸州城

区),取“威烈”之意设州,命名“霸州”,旨在彰显武功,震慑辽邦(斌哥谈历史)。此名与

同期设立的雄州(今雄县)、威虏军(今徐水)等构成宋辽边境防御体系,形成以武制夷“”

的战略布局。宋辽对峙期间,霸州作为“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之一,成为军事前

沿,其名亦成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象征(西陆网)。

二、历史沿革:政区变迁的时空脉络

1.五代至宋辽时期:霸州初设时辖永清、文安、大城三县,后析置破虏军(今信安镇),形

“”1113“”

成一州一军格局。北宋政和三年(年)赐郡名永清,寓意边境安宁(霸州市人民

政府)。

2.1189

金元时期:金大定二十九年(年)置益津县为州治,辖益津、文安、大城、信安四

1272

县;元至元九年(年)改属大都路,安次、固安先后划入(霸州市人民政府)。

3.明清时期:明初废益津县,霸州领文安、大城、保定三县,属顺天府;清沿明制,雍正年

间固安改属保定府(霸州市人民政府)。

4.近现代:1913年改州为县,1949年胜芳镇划归霸县;1958年永清、固安并入,1961年

析出;1990年撤县设市,由廊坊市代管(霸州市人民政府)。

三、地理环境:水网交织的冲积平原

霸州地处海河流域,古黄河、永定河、大清河在此交汇,形成九河下梢的独特地貌。宋辽“”

时期,境内塘泊纵横,如狐狸淀、掘鲤淀等,构成天然防御屏障,时人以“塘水淼漫,辽骑难

渡形容其地理优势(搜狐网)。永定河历史上多次改道,清康熙年间筑堤束水,形成北埝”“

南堤格局,衍生出柳岔口、辛章等与治水相关的地名(霸州市人民政府)。胜芳镇因地处中”

亭河畔,元代成为漕运枢纽,有小天津卫之称(霸州市人民政府)。“”

四、文化背景:军事与市井交织的多元印记

1

1.军事文化:宋辽古战道以益津关为中心,东至淤口关,西达瓦桥关,全长数十公里,藏兵

御敌,被誉为“地下长城”(西陆网)。信安镇龙泉禅寺相传为杨延昭驻军时掘井取水处,

井水不竭,得名“龙泉”,寺内现存金代碑刻记载其事(霸州市人民政府)。

2.市井文化:胜芳镇北宋时因苏洵引入水稻种植技术,取“胜水荷香,万古流芳”之意得名,

明清时期发展为商业重镇,形成“南有苏杭,北有胜芳”的美誉(霸州市人民政府)。煎茶

铺镇因元末明初堤畔茶肆云集而得名,后发展为水陆码头(抖音百科)。

3.民俗传承:胜芳花灯、南音乐会入选国家级非遗,信安镇“麒麟会”“中幡会”等民俗活动延

续千年,体现了军事防御与市井生活的融合。

五、下辖政区地名解析

1.文安县:战国时因境内文安潭得名,与胜芳古称“武平”相对,寓意偃武修文、社会安定

(文安县人民政府)。

2.大城县:战国称徐州,西汉置东平舒县,五代后周改称大城,取“地域广阔”之意(大城县

人民政府)。

3.胜芳镇:原名堤头村,北齐称渭城,北宋嘉祐年间因“胜水荷香”改名,1946年划归霸

县,现为北方家具产业基地(霸州市人民政府)。

4.信安镇:唐设淤口关,宋置破虏军,金改信安县,相传因韩信屯粮得名,现为历史文化名

镇。

5.康仙庄镇:清光绪年间由永风乡改名,传说明嘉靖年间康姓老者预言水灾,被尊为仙人,

故名(抖音百科)。

六、现代变迁:行政区划与地名传承

1990年霸县撤县设市后,行政区划逐步调整:康仙庄、煎茶铺等乡先后撤乡设镇,胜芳镇纳

入县级管理权限。部分地名因合并消失,如辛店乡并入康仙庄镇,但“辛店”“台山”等地名仍保

留在村名中。永定河泛区治理工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