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地名考
一、历史沿革与地名渊源
故城县历史悠久,其地名演变与行政区划的变迁紧密相连。据史料记载,夏商、西周三代,故
城县地当属兖州。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晋、齐、燕、赵等国。秦代属巨鹿郡地,西汉时南、北
部分属清河郡、信都郡。
“故城”一名的由来可追溯至元代。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北部置故城县,县治所设于漳
南“故城”,故名故城县,属直隶中书省河间路景州。此后,虽历经废置与复置,但“故城”之
名沿用至今。金明昌五年(1194年),以废长河县置故城县,这是“故城”作为县名的早期记
载。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复置故城县后,其行政区划逐渐稳定。
在历史长河中,故城县的归属多次变化。明清时期,南、北部分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武城县
和北直隶河间府景州故城县。民国时期,南、北部分属山东省和河北省。1964年底,遵照国
务院行政区划调整规定,以运河为界,将武城县运河西部地域划归故城县,同时将原属故城县
运河南部地域划归武城县,至此故城县行政区域固定。
二、自然地理与地名特征
故城县地处河北冲积平原东南部,西南偏高,东北部略低,呈浅平槽状,自西南向东北徐缓倾
斜,海拔18—30米。县内地貌以平原为主,其余为沙丘、洼地、坑塘。这种地形特征在地名
中多有体现。
(一)与河流相关的地名
故城县境内有京杭大运河、清凉江、江江河等河流,许多地名与这些河流密切相关。例如,郑
口镇因位于运河畔,相传元末明初有一郑氏在此设摆渡口,故称“郑家渡口”,后简称“郑口”。
故城镇作为历史上的县城,依运河而建,因运河水运之便,商业繁荣,素有“小天津卫”之
称。武官寨镇境内有清凉江流经,其部分村庄如东言村、西言村等,可能与古代河流的走向或
渡口有关。
(二)与地形地貌相关的地名
故城县的沙丘、洼地等地形也反映在地名中。例如,房庄镇、辛庄乡、青罕镇等地有较多沙
丘,因此出现了沙窝庄、北沙窝庄等地名。洼地则形成了如浅平封闭的洼地村庄,如某些以
“洼”“塘”命名的村落。
三、历史事件与地名印记
1
故城县在历史上经历了诸多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在地名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军事活动与地名
武官寨镇的地名由来与军事活动有关。明洪武年间,山西移民迁此定居,有武官在此镇守,安
营扎寨,故名武官寨。此外,故城县境内还有许多以“营”“屯”命名的村庄,如军屯镇、西半屯
镇等,可能与古代的军事屯田有关。
(二)农民起义与地名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在故城县活动,当地一些地名与之相关。例如,窦堡店村相传是窦
建德屯兵之处。故城镇在隋末曾是窦建德起义的重要据点,他在此斩杀漳南县令,树起反隋大
旗。
(三)行政区划调整与地名
1964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对故城县地名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运河为界,将武城县运河西部地域
划归故城县,同时将原属故城县运河南部地域划归武城县,一些村庄的归属发生了变化,地名
也随之调整。例如,建国镇在1946年由原武城县的河西街划分为建国、和平、民主三个自然
村,取义“和平民主建国新阶段”。
四、文化内涵与地名寓意
故城县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民俗、宗教信仰等。
(一)历史人物与地名
西汉大儒董仲舒与故城县地名关系密切。董学村原名十里长村,是董仲舒下帷讲学之地,后改
名下帷村,再改为董学村。据《汉书》记载,董仲舒在此下帷讲诵盖三年不窥园。此外,故“”
城镇曾建有供奉董仲舒的二贤祠。“”
(二)宗教信仰与地名
故城县历史上宗教文化繁荣,许多地名与寺庙、道观有关。例如,故城镇有真武庙、城隍庙、
文昌宫等庙宇,因此出现了寺前村、庙灵庄等地名。房庄镇的吴令史村据传因明朝时期有一吴
姓令史官在庙中任职而得名。
(三)民俗与地名
故城县的一些地名反映了当地的民俗传统。例如,龙凤店村相传因古代有龙凤呈祥的传说而得
名,后发展为集市。徽王庄村与徽王有关,可能与历史上的某位王侯或贵族有关。
2
五、地名演变与现代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故城县的地名也在不断演变。
(一)历史时期的地名演变
在历史上,故城县的地名因避讳、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多次更名。例如,金明昌五年(1194
年),以废长河县置故城县,后因避讳等原因曾废置为故城镇。明清时期,部分地名因避皇帝
讳而更改。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地名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