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地名: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
山西省太原市地名考
一、太原名称的历史渊源
太原,这座承载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其名称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地理环境与政治变迁的交
织。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太原的地名文化如同一条璀璨的长河,贯穿古今,沉淀
着无数历史记忆。
早在先秦时期,太原地区被称为“大原”,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六月》中“薄伐猃
狁,至于大原”的记载。这里的“大原”并非专指某一城市,而是泛指太原盆地这一广阔的地理
“”“”
区域。《尚书?禹贡》中既修大原,至于岳阳的描述,进一步印证了大原作为自然地貌区
“”
域的泛称属性。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荀吴驱逐游牧民族后,大原逐渐从泛称向专用地名过
渡,最终在战国时期成为行政区划名称。
247“”
公元前年,秦国设置太原郡,郡治位于晋阳(今太原晋源区),这标志着太原作为行
政区划名称的正式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太原”之名并非始于秦代,而是更早。《尚书》中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的记载,虽指太原盆地,但为后世行政区划命名奠定了基础。汉代以
“”
后,太原郡成为并州的核心区域,并州的简称并也由此而来。隋唐时期,太原作为北都,
政治地位达到顶峰,李白曾赞誉其为“天王三京,北都其一”。
二、行政区划地名的文化密码
(一)迎泽区:南风之薰的人文印记
“”
迎泽区因太原古城大南门迎泽门而得名,其名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明代太原府城的
八座城门中,南门分别命名为“迎泽”和“承恩”,取自舜帝时代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
”“”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寓意迎承南风的恩泽。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古代以民为本的治国理
念,也反映了太原作为北方重镇对南方文化的向往与融合。
迎泽区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宋太宗灭北汉后,在汾河东岸新建太原城,迎泽门所在的区
域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地带。明清时期,迎泽门作为太原的正门,是迎接朝廷使节和重要宾客
的礼仪之门,其周边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如柳巷、桥头街等。如今,迎泽大街、迎泽公园
等名称依然延续着这一历史记忆,成为太原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
(二)杏花岭区:晋王府的兴衰印记
1
杏花岭区的名称源于明代晋王府的花园。朱元璋第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驻节太原后,在城内
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晋王府。王府花园地势较高,广植杏花,故名“杏花岭”。随着明朝的衰落,
晋王府逐渐荒废,但“杏花岭”这一名称却流传下来,成为太原老城的重要标识。
杏花岭区不仅是太原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境内的唱经楼、督军府旧址等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太原作为九朝古都的辉煌历史。此外,杏花岭区还保留着许多明
清时期的街巷格局,如精营中街、新民中正街等,这些地名背后蕴含着晋王府的建筑布局和历
史变迁。
(三)尖草坪区:自然地貌的历史烙印
尖草坪区的名称源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明清时期,这里多为荒地,野草丛生,其中菅草最
为茂盛。由于“菅”字生僻,人们习惯称其为“尖草”,久而久之形成了“尖草坪”这一地名。这
一名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态环境,也成为太原城北郊的地理标识。
尖草坪区地处太原盆地北端,是汾河出峡之地,历史上一直是军事防御的重要区域。明代在此
设立的营盘、烽火台等军事设施,为地名增添了浓厚的军事色彩。如今,尖草坪区不仅是太原
的工业基地,还保留着崛围山、窦大夫祠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区
域。
三、街巷地名的历史密码
(一)柳巷:商业传奇的千年回响
柳巷是太原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其名称源于一个动人的历史传说。相传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
在攻打太原时,被一位柳姓老妇人所救。为保护百姓,老妇人让街坊在门首插柳枝作为标记,
明军见柳枝后秋毫无犯。战后,人们为纪念这一事件,将柳枝植于街头,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