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安平县地名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pdf
文件大小:296.93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2.85千字
文档摘要

《安平县地名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安平县地名考

一、历史沿革与地名由来

安平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其地名的形成与演变深深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与

独特的地理环境。据《安平县志》记载,春秋时期,境域属鲜虞国,战国时初属中山国,后归

赵国。西汉高祖年间始置安平县,取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之意。这一命名既体现了当“”

地地势坦荡的自然特征,也寄托了对社会安定的美好期许。

安平县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区域政治中心,其名称与行政区划多有更迭。东汉时期,安平属博陵

郡,郡治安平城,故安平古称“博陵”。三国魏及西晋时,安平分别为博陵郡和博陵国,“博陵”

之名由此深入人心。隋朝以后,安平先后属定州、深州等,至明清时期隶属真定府晋州,民国

时期划归河北省,1962年改属衡水专区,沿用至今。

二、地理环境与地名关联

安平县地处太行山前冲积扇前缘,境内多为滹沱河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26

米。滹沱河与潴龙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河流的冲刷与淤积塑造了独特的地貌,也深刻影响了

地名的形成。

1.河流与地名滹沱河作为安平县的母亲河,其故道变迁留下了众多与水相关的地名。例如:

?河漕村:因地势低洼,雨季积水成河,早年人称“鱼虾之乡”,故名“河漕”。

?北张涡、南张涡:明永乐年间,滹沱河从村中流过,将原张涡村分为南北两部分,因位于

河北岸得名北张涡,南岸为南张涡。

?会涡村:因滹沱河在此形成漩涡而得名,后分东会涡、西会涡等村。

2.地形与地名安平地势平坦,但局部区域因河流冲刷形成沙丘或洼地,部分地名即反映了这

一特征:

?大良村:相传东汉刘秀被王郎追赶至此,因百姓护驾脱险,刘秀称此地“百姓善良,地势良

好”,遂命名为“大良”,后分北大良、南大良等村。

?河疃:如东河疃、西河疃,因位于滹沱河故道附近,早年为河漫滩地,故名“河疃”(“疃”

意为村庄)。

三、移民文化与地名印记

1

安平县的地名中,大量村庄名称与移民历史密切相关。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大规

模迁入,许多村庄以姓氏命名,成为移民文化的活化石。

1.姓氏命名的村庄

?南王庄镇:明洪武年间,王氏家族从山西洪洞迁此立庄,初名“王家庄”,后因位于县城南

部改称“南王庄”。

?西王庄村:明永乐二年,王氏从山西洪洞迁来,初名王庄,后因位于县城西侧更名为西“”“

王庄”。

?宗庄、彭庄:分别由宗氏、彭氏家族从山西迁来,以姓氏得名。

2.移民与地名演变部分村庄在移民过程中因分村或方位调整而更名:

?前张庄、后张庄:明永乐年间,张氏家族从山西迁来,初名“张家庄”,后分南北两村,居

南为前张庄,居北为后张庄。

?北张庄:明永乐十六年,张氏从山西洪洞迁来,因位于县城以北得名。

四、历史事件与地名传说

安平县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民间传说,为地名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圣姑庙传说与地名圣姑庙是安平县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遗迹。相传周代末年,安平县会涡

村郝氏女(圣姑)因孝行感动天地,后助刘秀脱险,被封为“孝感圣姑”,并建庙祭祀。圣姑庙

的传说衍生出多个地名:

?孝感街:因靠近圣姑庙,早年称“北街”,后为纪念圣姑孝行改称“孝感街”,现为孝仁村。

?会涡村:圣姑传说的发源地,因滹沱河在此形成漩涡得名,后分东会涡、西会涡等村。

2.革命历史与地名安平是革命老区,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支诞生于此。台

城村因此成为红色地名的代表,其“台城”之名源于古代烽火台遗址,寓意“守望和平”。此

外,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区党委、冀中行署等在安平创建,部分村庄因抗战活动更名,如新“

政村”原名“阎会涡”,1938年为纪念地下党组织联络暗号改为“新政”。

五、乡镇地名考略

安平县现辖5镇3乡,各乡镇地名均有独特的历史渊源。

1.安平镇作为县政府驻地,安平镇的地名多与县城方位或历史建筑相关:

?北关、西关、东关、南关:分别位于县城北、西、东、南门外,明永乐年间由山西移民建

村,以方位得名。

?政宣、孝仁、兴贤、县前:县城内的古老街巷,名称多与儒家文化或县衙位置相关,如孝“

仁”因靠近圣姑庙,寓意“孝行仁德”。

2.马店镇马店镇地处滹沱河北岸,地名多与交通或农业相关:

2

?马店村:相传宋代此处为驿站,因养马得名“马店”。

?北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