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世界名画介绍.docx
文件大小:40.29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1.42万字
文档摘要

1《被囚禁的马里尤斯》让-热尔曼·德鲁埃法国

画家把这一冲突性的场面,处理成象舞台剧一样,呈平面性开放:马里尤斯身披红袍,斜坐在椅子上,凛然地面对欲行刺的刺客,刺客掩面提剑欲刺之。画家捕获的就是这一瞬间,并把它定格在画布上,表达了明显的古典主义手法;大块面的造型,颜色整体凝重,背景处理为帷幕状,突出前面两人的紧急气氛;但忠于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使两人之间徒具紧急的形式,而不具备紧急的神情。

2《笛子演奏会》门采尔

整幅作品颜色辉煌华美,冷暖、明暗的转换与过渡,与画面心情相融,恰到好处。人物刻划主次、身份、等级清楚。处在灯光照耀下的贵族们,服饰华美,却被画家以灰调子淡化;处于暗部的乐手们,在烛光下显出全神贯注的神情。真正处于焦点而又被人关注的,是那位笛子演奏家,他姿势潇洒、神情专注,沉醉于曲调中

3《贩卖孩子的商人》约瑟夫-玛丽·维安法国

这是一幅人神合一题材的绘画,有着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人物造型严谨,肃穆而冷静。女仆人被刻划得贵重而矜持,女商人则从提篮里抓出一个带翅膀的小男孩(无疑这是小天使),构成一个布满戏剧性的场面。假设说画家描绘的是当时社会现实的话,那么,那个正在被贩卖的长着翅膀的孩子,无疑又给作品增加了扑朔迷离的颜色。

4《在埃玛乌斯的晚餐》保罗·委罗内塞PaoloVeronese〔意大利〕

被捕后被兵丁押解到埃玛乌斯,晚餐前向上帝作祈祷。他那冷峻而超脱尘世的目光里布满信仰的虔诚,寄予画家的社会抱负。

委罗内塞宠爱将群众场面安置在有大理石的建筑物内,以坚实单纯作背景来衬托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在这幅画中,运用不同明度的红色作人物的服饰,画面呈喧闹情调。画家并不在意于宗教内容,而着力描绘世俗生活。

5《牧场圣母》乔凡尼·贝利尼(意大利)

作品具有威尼斯画派的风格。画家以流利的笔触和绚丽的颜色,描绘了在牧场上的圣母玛丽亚及圣子间的委婉、细腻、悯爱的母子之情。此画不仅描绘了宗教故事情节,还表现了现实生活对宗教题材的变异,使作品流露出动人的情感。画面颜色明朗,透视技法使作品有极强的纵深感,平添了画面中的祥和气氛。同时可以看出尼德兰绘画风格与技巧的端倪

6《维纳斯和战神》波提切利

关于这幅画的来源迄今仍无定论。画中人物有的出于诙谐之笔如森林之神,还有沉睡中的战神以及维纳斯,画家描绘面容的笔法,真令人动容。

7《第一步》梵高

这作品是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画面是一个农村的耕地,反面是农民的房屋。画的右方一位农妇扶着小女儿帮助她学步。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舞她向前走。

他亦以弯曲旋转的笔触绘画树、灌木和农作物。这是他成熟画作中常用的手法,也令这画增加生气勃然的气息。整幅农村景象让人感到农民的实在生命,平凡但跃动又布满亲情。

8《戴安娜的休息》弗朗索瓦·布歇(法国)在这幅人体作品中媚俗的风格一目了然。这幅女神出浴图,与其说是描绘神话中的女神,不如说是路易十五后宫美人出浴图。画家尽力描绘的是裸女的形体美,纤小的手足,柔嫩白皙的肌肤,躯体坚实丰腴,裸体姿色性感而迷人,由颈项下延至肩臂胸部的曲线,圆润如珠,

荣耀夺目。有位评论家认为这幅女神出浴图是布歇“最艺术性的裸体画”

9维纳斯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出土时的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并获得了伊奥尔科斯的应允。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听完汇报后马上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却不知农民伊奥尔科斯此时已将神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打算以武力截夺。英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开放了一场剧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今,维纳斯就成了一个断臂女神对

10《王与后》,青铜雕像,高161.3厘米,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创作于1952年至1953年间

作品是亨利·摩尔受英格兰威廉爵士的托付而创作的,并且被他天才地指定放在苏格兰贫瘠的丘陵地带的一片原野之中。这对童话般的统治者的形象便与悠久的英国历史以及童话式的传统观念联系在一起。他们仿佛从遥远的古代始终端坐到今日,尊严而亲切,静静地伴随着荒原,永久如斯,唤起了人们无限的布满诗意的联想

掷铁饼者大理石雕复制品,原作为青铜,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年。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马上抛出的一刹那,有着猛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到达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