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广东省恩平市辅警招聘考试试题题库附答案详解(综合卷).docx
文件大小:57.25 KB
总页数:32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1.99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广东省恩平市辅警招聘考试试题题库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消火栓箱的门不应被装饰物遮掩,四周的装修材料颜色应与消火栓门的颜色(??)。

A.没有规定

B.协调

C.有明显区别

D.一致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消火栓箱的相关规定。在消防规范中,消火栓箱的门需醒目易识别。四周装修材料颜色若与消火栓门颜色一致或协调,可能导致其在紧急时刻不易被发现。而有明显区别能确保在紧急情况时快速找到消火栓箱,所以答案选C。

2、依据我国民法规定,下列属于可撤销婚姻的是(??)。

A.张某与相爱的堂妹的婚姻

B.15岁赵某(女)与22岁李某(男)的婚姻

C.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李某与23岁的曾某结婚,婚后精神分裂症未治愈

D.吴某以不与其结婚就烧毁房子威胁严某,迫使其与其结婚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可撤销婚姻的法律规定。在我国民法中,可撤销婚姻的情形包括受胁迫结婚。D选项中吴某以威胁手段迫使严某结婚,符合可撤销婚姻的情形。A选项中堂妹关系属于禁止结婚的情形。B选项未达法定婚龄。C选项属于无效婚姻。综上,答案选D。

3、关于醉酒人员警情处置错误的是(??)

A.醉酒人员闹事、损坏公私财物不承担法律责任

B.可以对醉酒人员使用约束带或警绳进行约束

C.轻微醉酒人员优先考虑联系其家属将其领回看管

D.当将醉酒人员带至公安机关进行醒酒时,需有专人看管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醉酒人员警情处置的了解。在法律规定中,醉酒人员闹事、损坏公私财物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B选项,在必要时可以对醉酒人员使用约束措施。C选项,轻微醉酒联系家属领回看管是合理的。D选项,带至公安机关醒酒需专人看管也是正确做法。所以A选项错误。

4、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在GDP中的比重约为60%,提供了约70%的城镇就业岗位。受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较大困难。为此,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这有利于(??)。

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B.优化我国所有制结构

C.解决消费不足问题

D.发挥中小企业的主导作用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国家加大扶持力度,能促进其发展。我国所有制结构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扶持中小企业属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优化了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原则与此题无关,A排除;扶持中小企业不能直接解决消费不足问题,C排除;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D错误。所以答案选B。

5、穿越时空,来到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伦敦,你可能看到的场景是(??)

A.女王召集议会开会,由她选任新首相

B.泰晤士河水质恶化

C.爱因斯坦访问伦敦,宣讲相对论

D.飞机在伦敦上空飞过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19世纪90年代英国伦敦的相关史实。在当时,工业发展导致泰晤士河水质恶化是常见现象。女王虽有权召集议会,但首相并非由她选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于20世纪,飞机发明于20世纪初。所以综合来看,答案是B。

6、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属于下述何种所有制经济?()

A.个体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民营所有制

D.混合所有制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农村合作经济所有制的了解。在农村,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由农民集体共同参与和管理的。集体所有制强调集体成员共同所有、共同经营。而个体所有制强调个人所有,民营所有制侧重民间经营,混合所有制是多种所有制形式混合。所以答案是B,属于集体所有制。

7、.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有误的是(??)。

A.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

B.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C.竭泽而渔---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D.杞人忧天一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成语哲学寓意的理解。水滴石穿,水持续滴能穿石,体现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纸上谈兵,只空谈理论不实践,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杞人忧天,无端担忧天会塌,否认了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而竭泽而渔是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非体现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8、李某将捏造王某与女同事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的材料印成传单发放,李某侵犯了王某的()。

A.婚姻自主权

B.肖像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公民权利的理解。在法律范畴中,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李某捏造不实材料并发放传单,损害了王某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