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直属单位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共30题)
1、目前,因戒除网瘾而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件已不是孤例,以戒除网瘾之名虐待青少年的事件仍不断出现。青少年时期,个体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技巧缺乏,会造成自卑、交往恐惧、自我中心等问题。网络的虚拟性却能使人逃避现实交流中必须面对的压力,网络游戏也给青少年打开了释放压力的窗口。但有研究表明,控制型、忽视型、溺爱型、严厉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网瘾。而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戒除网瘾的学校,与其说是为孩子好,不如说是在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或寻求自我的心理安慰,这不仅无益于网瘾的戒除,还可能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遗弃感和逆反心理。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从心理学角度看,通过虐待的方式戒除任何一种瘾症,都是一种不正常的教育行为
??B:学校应该加大青少年心理干预的力度,将网瘾扼杀在萌芽状态
??C:网瘾的发生与青少年所处的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分不开的
??D:网瘾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失策和缺位,而非互联网本身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
分析文段。文段前两句首先论述网瘾的危害以及网瘾形成的原因,接着又转折关联词“但”引出什么样的家庭模式下的青少年容易染上网瘾,尾句讲到父母把孩子送到戒除网瘾学校的对策其实是在推卸责任,文段为“分—总”结构,最后一句是文段的主旨句,即论述“网瘾”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对比选项。D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故本题选D。
【解析拓展】
A项和B项:“心理学的角度”和“学校”两个主体在文段中并未提及。C项:是文段前半部分的论述,非重点。
?
?
2、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这是一种贬义的说法。但是,有时候,正是由于不知道面临着怎样的情况,我们才会无谓的去面对生活,也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但是一旦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处境,我们反而会被自己的心灵限制住,而无法成功战胜那些本来可以克服的困难。任何时候,都不要被自己内心的恐惧震慑,这才是成功的开始。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不相符的是:
??A:无知者未必无畏
??B:恐惧来自我们的内心
??C:清楚自己的处境不一定是好事
??D:战胜内心的恐惧才可能取得成功
正确答案选项:A
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将选项信息和原文信息进行对比即可。
A项,文段第二句强调的是“正是由于不知道面临着怎样的情况,我们才会无谓的去面对生活,也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故无知者无畏是作者论证的观点,“未必无畏”在原文中没有出现,当选。
B项,文中提到“都不要被自己内心的恐惧震慑”,可推知“恐惧来自我们的内心”,应排除。
C项,文段第三句提到“一旦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处境,我们反而会被自己的心灵限制住”,故清楚看到自己的处境,我们会被限制住,故清楚自己的处境未必是好事,此项表述正确,排除。
D项,原文最后一句提到“任何时候,都不要被自己内心的恐惧震慑,这才是成功的开始”,故战胜内心恐惧才能取得成功,此项表述错误,应排除。
故本题选A。
?
3、很多家长之所以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并非不近人情,实在是大环境使然。为了“赢在起跑线上”,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业竞争被不断提前。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了补习班,哪个家长敢做“异类”,让自己的孩子独享“快乐”?即便家长超然淡定,在全民机构式补课中,在考试及各种大赛的热闹中,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深入人心
??B:应该对孩子的教育抱有淡定心态
??C:教育中的种种跟风行为愈演愈烈
??D: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多是无奈之举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
文段首句运用因果关系的倒装形式提出观点,强调家长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是大环境作用下的无奈之举。接着从第二句一直到最后一句话,都在对首句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进一步分析了当前的教育现状,以及家长的心理活动。整个文段为“总—分”结构,文段主旨句为首句。
对比选项。D项为主旨句的同义替换项,符合文段意图。
故本题选D。
【解析拓展】
A项:说的是某种教育理念,主体错误。B项:围绕家长的心理提出对策,为不正确的对策项。C项:是在说教育中的跟风行为,主体错误。
?
?
4、下列词汇中只可以作为单一的词,不可以理解为词组的是()。
??A:白猫
??B:白菜
??C:手表
??D:家电
正确答案选项:B
解析:词组,又称短句、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的片段。在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的一个群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的语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