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市区选聘调解员的(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80题)
1、内容重要且特别紧急,已临近规定办结时限,需立即优先传递处理的公文是()。
A.平件
B.加急件
C.特急件
D.急件
【答案】:C
【解析】在公文处理中,平件是指无特殊时间要求,按工作常规依次传递处理的公文,不具有特别紧急需立即优先处理的特点。急件是指内容重要并紧急,需打破工作常规优先迅速传递处理的公文,但未强调临近规定办结时限且特别紧急的程度。加急件的说法不太规范,通常不存在这种标准表述。而特急件是内容重要并特别紧急,已临近规定的办结时限,需立即优先传递处理的公文。所以该题应选择特急件。
2、下列张某的哪一行为触犯诈骗罪?()
A.李某偷窃摩托车准备骑走,张某装作是摩托车主人吓跑李某,后将摩托车据为己有
B.王某点击了张某发送的虚假链接,导致自己银行卡里的钱被转移
C.张某为留守儿童募捐时对捐赠者谎称人均已捐款2万元,捐款者遂捐款3万元
D.张某侵入银行系统,将孙某存折中的10万元存入自己的账户
【答案】:A
【解析】本题可根据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对各行为进行分析。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对于装作摩托车主人吓跑偷窃者并将摩托车据为己有的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通过冒充身份排除他人对财物的占有,从而实现自己对财物的非法占有,更符合抢夺罪的特征,即乘人不备、公然夺取较大数额公私财物的行为,并非通过欺骗使他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所以不构成诈骗罪。利用发送虚假链接使他人银行卡里的钱被转移的行为,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送虚假链接这种虚构事实的方式,使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导致自己银行卡里的钱被转移,符合诈骗罪中用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的构成要件,构成诈骗罪。为留守儿童募捐时对捐赠者谎称人均已捐款2万元致捐款者捐款的行为,虽然存在虚构事实的情况,但捐赠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捐赠者是基于公益目的进行捐款,且这种虚构事实与直接骗取他人财物的诈骗行为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不构成诈骗罪。侵入银行系统将他人存折中的钱存入自己账户的行为,该行为是通过非法侵入系统这种秘密手段来获取他人财物,应认定为盗窃罪,而非诈骗罪,因为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不符合诈骗罪中使他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的特征。综上,触犯诈骗罪的是利用发送虚假链接使他人银行卡里的钱被转移的行为。
3、甲某因停车与乙发生口角后,恼怒之下动手将乙打倒在地,公安机关依法对甲某的打人行为作出拘留五日并处罚款的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甲应承担的责任是()。
A.经济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民事责任
【答案】:C
【解析】本题可根据不同责任的定义,结合题目中公安机关对甲某的处罚内容来判断甲应承担的责任。经济责任是指因经济活动而产生的责任,通常涉及经济上的赔偿或损失等,但经济责任并非法律上明确的责任类型,它的范畴较为宽泛,缺乏与本题处罚情况的直接对应性,所以甲某应承担的责任并非经济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是行为人的行为触犯刑法,构成犯罪。而题目中仅表明甲某因停车与乙发生口角后动手打人,公安机关依法给予的是拘留五日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并非认定其行为构成犯罪,所以甲某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是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的法律,公安机关依据该法对甲某的打人行为给予拘留五日并处罚款的处罚,这属于行政处罚,而行政处罚是行政责任的一种承担方式,所以甲某应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责任,承担方式通常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本题中公安机关的处罚是基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甲某的违法行为进行的制裁,并非基于民事纠纷的处理,所以甲某承担的不是民事责任。综上,甲应承担的责任是行政责任。
4、以下属于知照性通知的是()。
A.《A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禁止非法买卖人民币的通知;的通知》
B.《关于发布;公益性地质资料提供利用智行办法;的通知》
C.《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
D.《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
【答案】:D
【解析】知照性通知是向有关单位或人员告知某些事项、通知有关情况,其目的主要在于知照,不要求受文单位执行或办理具体事项。转发上级机关的通知,主要是将上级的通知内容传达下去,属于知照性通知。所以转发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的内容起到知照作用。发布规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通知,重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