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云南省面向上海交通大学选调优秀毕业生02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2.71 MB
总页数:14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7.24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云南省面向上海交通大学选调优秀毕业生02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共30题)

1、(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较差,一年内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老师后,有人心寒的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最后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的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3)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4)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5)代课教师的脚步停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6)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7)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8)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9)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根据上下文对第⑤段中“停滞”一词的正确理解是(??)。

??A:凝重

??B:凝固

??C:迟疑

??D:停止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根据第五段原文“代课教师的脚步停滞了”,以及后文女大学生“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结合可知先表达女大学生停住了离开小山村的脚步,然后带行李回到小山村。所以“停滞”在这里的意思为“停住、停止”,对应D项。

A项,“凝重”意为端庄、庄重,不能表达停下来的意思,排除;

B项,“凝固”意为板滞、固定不变,与后文“把行李扛回小学”衔接不当,排除;

C项,“迟疑”意为犹豫不决,程度较轻,排除;

故本题选D。

【文段出处】《第十一位》

?

(2)、下列选项中,与短文第④段“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这句话的意思相同的是()。

??A:难道有谁受不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吗

??B:有谁受不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呢

??C:没有谁受不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

??D: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呢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通过否定词“没有谁”引导句子,表达所有人都受不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对应D项。

A项,反问句表否定,意为所有人都能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与原文句子意思相反,排除;

B项,“有谁受不起”即所有人都能受起,排除;

C项,“没有谁”“受不起”双重否定表肯定,为所有人都能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排除;

D项,反问句表否定,意为所有人都受不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与原文意思一致,当选。

故本题选D。

【文段出处】《第十一位》

?

(3)、短文第四段中,“无法预料的情形”指的是()。

??A:代课女教师被孩子们感动了,她的脚步停滞了

??B:代课的女大学生终于成了永远的第十一位

??C:孩子们突然意外地背诵起她第一节课教他们的古诗

??D:学生们齐跪在山坡上背诵女教师第一节课教他们的古诗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根据第四段“无法预料的情形”后的标点“破折号”可知,其后为情形解释说明,先描述听到孩子们背诵古诗的声音,接着描写看到孩子们跪着的场景,通过“那是”总结孩子们对那大学生的挽留和对知识的渴望。D项把女教师听到和看到的场景结合起来,符合文段对“无法预料的情形”的解释,当选。

A项,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