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智慧一、问题界定:问题到底是什么?
一谈到解决问题,人们常有的第一感觉,就是巴不得立即找到好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想法未可厚非,但是,如果直接从方法着手,未必能够理想解决问题,甚至容易陷入陷阱。
那么,该从何处着手呢?我认为,应该从界定问题开始,即问清问题到底是什么?
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大家认为最大的问题如何将锗提炼得更纯。
日本新力公司的江畸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就此进行了探索,但总免不了会混进一些物质,而且每次测量都显示了不同的数据。后来他们反思: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无非是要让锗更能制造出更好的晶体管。为何一定要将问题陷在如何将锗提炼得更纯这一点呢?
于是,他们去掉原来的前提,而另辟新途,即有意地一点一点添加杂质,看它究竟能制造出怎样的锗晶体来。结果在将锗的纯度降到原来的一半时,一种最理想的晶体产生了。此项发明一举轰动世界,江畸博士和黑田百合子分别获得诺贝尔奖和民间诺贝尔奖。
不妨做一下比较:
错误界定:将锗提纯。
正确界定:制造出更好的晶体管。
解决问题智慧二、手段-→目的分析法
不少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简单地一步到位,而是分出许多步骤。那么该如何来解决它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段→目的分析,也叫正向分析法。
问题解决分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初始状态即现在的样子,而目标状态,则是问题最后解决的状态。手段→目的分析法的目的,其关键在于寻找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提出一些子目标作为中介状态,通过一个个子目标的实现,使后继的中介状态更为接近目标,直到达到最后的目标。
魏勃年少时,曾想拜见齐相曹参一面,因为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无法勾通。后来,他想了个曲折的办法,每天早洒扫亲近齐相舍人的门庭。起初,舍人感到莫解,以为是什么怪物所为。后来偷偷地窥视才发现魏勃。问他为什么天天这样做?魏说:我想拜见齐相,但没有接近机会,所以替你洒扫庭户,求你为我引荐一下。于是舍人荐魏勃与齐相曹参。
在此例中,魏勃想见曹参却无法直接见到,于是,先通过为他的属下无偿服务的方式,取得其好感和帮助,然后就达到目标了。取得其好感就是子目标,通过这一子目标,再进一步发展,就达到最终目标了。
解决问题智慧三、手段←目的分析法
这是与手段-→目的法正好相反的分析法。
其特点是:首先确定目标,然后考虑要达到这一目标,先要实现什么子目标,再考虑要达到该子目标,又必须先实现什么子目标,由此类推下去。当所有的子目标都达到了效果时,问题也就解决了。
由目标--手段逆向分解。
手段←目的分析法,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排障法。所有子目标,其实就是子障碍排除。一个个子目标被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个子障碍被排除的过程。它分这么一些阶段:
第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确定妨碍目标的障碍
第三步:分析造成障碍的原因
第四步:对症下药,排除障碍
……
解决问题智慧四、问题解决的八个阶段
(一)明确目标------界定问题的核心,即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
(二)寻求方案------通过多方面的思考,寻求不同的方案。
(三)比较利弊--一一列出各种方案的利弊,并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比较:
1.哪种方案价值性更大?
2.那种方案操作性更强?
3.那种方案更有创造性?
4.哪种方案成本最小?
5.哪种方案负面作用更小?
(四)选择方案------通过上述比较,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案
(五)将方案细化为手段
1.确方案的目标
2.将方案分化为各项工作
3.明确实现方案的的重点
4.明确程序
5.明确由谁、在哪里执行
(六)付之实施------当方案明确之后,就该付之实施。但在付之实施之前,有必要再检查一下自己的决定,以及自己的决定产生的过程,以便让自己真正能够把握方案不仅正确,而且没有遗漏什么,假如这些检查工作都已经做完,没有什么问题,就该付之行动了。
(七)反馈调控
1.将现在的情况与计划进行比较,当事情未按计划进行时,找出其中的问题。
2.出现新的变数和新的问题,就要根据新的情况采取新的对策,或者改变计划,或者采取新的应对手段。
(八)实现目标-------当上述工作都已做好,目标就实现了。
解决问题智慧五、问题转换法
许多问题,以直接的方法无法解决,或者难度很大,但是,假如将问题转换,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问题转换是一种曲线解决问题的方式,它的公式可以表述为:A问题实际(质)上就是B问题,或者要解决A问题,就是要解决B问题。问题转换主要包括:问题类型的转换、问题视域的转移、问题焦点的转换、问题情境的转换、问题方向的转换、问题对象的转换、问题层次的转换,等等。
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