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县地名的形成与演变》
武强县地名考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武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属衡水市管辖。县域东邻泊头市,南接武邑
县,西连深州市,北毗饶阳县,总面积445平方公里。境内滹沱河、滏阳河交汇而过,地势
低洼,历史上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曾长期受水患影响(抗日战争纪念网)。“”
武强县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春秋属晋,战国初属燕,后归赵。秦代属巨鹿郡,西汉高祖六
年(公元前201年)置武强侯国,为武强地名之始(大坎历史)。此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
整,如东汉改武隧县、西晋析置武强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迁县治于今旧城村等(抖音
百科)。宋金时期,县治北迁至街关镇,明清属晋州,民国初属直隶省深州,1962年复归衡
水地区,2000年至今属衡水市(抖音百科)。
二、地名由来考释
武强县名之由来,历史文献记载有两种主流说法:
1.因汉古城得名《畿辅通志》载:“武强县因汉古城以得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
年),刘邦封功臣严不识为武强侯,建武强侯国,治所在今李家城、吴家城村一带(抖音
百科)。西晋惠帝时期析武遂县置武强县,沿用汉代侯国旧名(抖音百科)。此说强调地
名源于早期行政建制,体现了对历史地理的延续性。
2.因武强山得名《武强县志》称:“因有武强山(又名弓形山,已沦没)而得名。”武强山在
晋代文献中被提及,其名或与地形有关,如“形如弓”的地貌特征。然而,该山具体位置及
沦没原因尚无确切考证,仅存于历史记载中。有学者推测,武强山可能与古武遂(隧)相
关,反映了早期地理实体对地名的影响(大运河时空)。
三、军事地理与文化背景
1.军事防御体系的体现武强地处燕赵交界,战国时期为赵国防御齐、燕的前沿。《史记》
载,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今武强境内),斩首十万,可见其战略地位重要。赵国在此设
关隘、筑城邑,形成以“武”为核心的军事防御体系。周边武邑、武城等地名亦与此背景相
关,共同构成赵国北部边防的地理标识(网易手机网)。
2.历史文化的积淀武强县境发现商代古村落遗址、东周独木舟及战国青铜器,证明此地自先
秦时期即有人类活动。汉代武强侯国的设立,标志着区域政治中心的形成。唐代《元和郡
1
县志》、清代《大清一统志》均对武强地理沿革有详细记载,凸显其历史文化价值(识典
古籍)。
四、地名演变与争议
1.名称变更与混淆历史上武强县名曾多次变更,如新莽时期改称“桓隧县”,东汉复名“武
强,北齐废武邑郡后县名稳定(抖音百科)。此外,武强与武遂(隧)的关系常引发争”
议。有学者认为,武遂(隧)为早期地名,武强可能由其演变而来,或与武强山共同构成
地名体系(大运河时空)。
2.学术争议与辨析关于武强县名的军事起源,有观点认为“武”字直接关联赵国军事防御,而
“强”字寓意地势险要或军事强盛(大运河时空)。但亦有学者指出,武强山的沦没与古河
道变迁有关,地名可能更多受自然地理影响。目前尚无确凿证据完全支持某一说法,需进
一步考古与文献研究。
五、结论
武强县地名的形成,是历史、地理、军事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名或源于汉代侯国建
制,或与古山名相关,而战国时期的军事防御背景为地名注入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尽管武强
山的具体位置与军事防御的直接关联仍存争议,但现有文献与考古发现已勾勒出地名演变的基
本脉络。作为千年古县,武强的地名不仅承载着区域历史记忆,亦反映了华北平原古代政治、
军事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畿辅通志》《武强县志》等地方志记载。
2.考古发现:东周独木舟、商代遗址、战国青铜器等。
3.历史地理研究:赵国军事防御体系与冀鲁交界地名关联(大运河时空)。
4.学术论文:《武强县名由来考辨》等(未具名,地方史研究资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