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教学目标
01
背景分析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方法
05
教学过程
06
评价体系
01
背景分析
战国策时代背景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互相攻伐,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战国时期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各国变法
策士们穿梭于各国之间,游说诸侯,以图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采纳和实施。
游说风气盛行
作者与作品出处
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编撰了《战国策》等著作。
刘向
《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史传文,记载了唐雎出使秦国,不畏强暴,坚持正义,最终折服秦王的故事。
外交事件历史定位
秦国与安陵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势力强大;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兵力微弱。
01
唐雎出使
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从,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谈判。
02
历史意义
唐雎出使秦国,捍卫了安陵的领土和尊严,展现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03
02
教学目标
文言知识掌握要求
重点字词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如“使”、“易”、“轻”、“怒”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01
文言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02
文化常识
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了解秦国的崛起和对外扩张的历史。
03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以及沉着冷静、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
唐雎
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以及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丑恶嘴脸。
秦王
人物精神解读方向
论辩技巧学习重点
善于抓住对方弱点进行反驳,使对方陷入被动。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沉着冷静,不被对方的气势所吓倒,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01
02
03
03
教学内容
文本分层精读策略
分析文章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梳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斗争、折服秦王等关键情节。
深入剖析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理解唐雎的英勇沉着和秦王的色厉内荏。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故事情节梳理
人物形象刻画
文本主题提炼
唐雎形象分析方法
正面描写
通过唐雎在与秦王的斗争中表现出的英勇、沉着、不畏强暴等形象特征,进行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通过秦王对唐雎的威胁、恐吓以及最终折服等反应,从侧面烘托出唐雎的英勇无畏。
细节描写
关注唐雎在斗争中的细节表现,如言辞犀利、行动果敢等,进一步丰富其形象。
外交辞令艺术解析
分析唐雎在面对秦王时的言辞,理解其针对性强、精准有力的特点。
辞令的针对性
探讨唐雎言辞中的逻辑关系,理解其如何运用逻辑力量折服秦王。
辞令的逻辑性
分析唐雎在言辞中运用的修辞技巧,如排比、对偶、比喻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辞令的修辞技巧
04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教学法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唐雎、秦王和安陵君等角色,模拟文中的对话和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
01
情境再现
通过现代情境模拟,让学生将唐雎的爱国情怀和勇敢精神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02
小组对比研讨法
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负责文中某一情节的研读,如唐雎出使秦国前的准备、秦王对唐雎的威胁、唐雎的应对等,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探讨。
小组内部分工
各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观点和发现,通过班级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小组间交流分享
选取类似历史案例
选取历史上类似的事件或人物,如屈原、苏武等,与唐雎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在面对国家利益和生死抉择时的表现,加深对唐雎形象的理解。
历史案例迁移法
01
古今对比分析
将唐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现代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弘扬唐雎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02
05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任务设计
先秦时代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以及《战国策》的成书背景等。
背景知识搜集
熟悉《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理解唐雎与秦王的对话内容以及人物性格特征。
文本阅读
查阅并整理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生字词预习
思考唐雎为何能够成功完成使命?秦王在事件中表现出哪些性格特点?
思考问题
课堂互动环节设置
小组讨论
问答环节
角色扮演
辩论环节
分组讨论唐雎与秦王的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每组推选代表分享观点。
选取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针对课文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围绕“唐雎是否应该接受秦王的威胁”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分析唐雎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