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
课程:小学语文
教材: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
章节:14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葫芦”“蚜虫”“自言自语”等词语,尝试用“多么……啊!”“快长啊,快长啊!”等句式进行表达。
2.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理解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审美创造
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激发想象与表达的兴趣。
4.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寓言故事,懂得做事要全面考虑,不能只看结果不顾过程的道理,增强生活中的判断力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发展顺序,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明白做事要关注整体、不能忽视细节的道理。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葫芦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在哪里见过?
生:我在爷爷家见过,葫芦挂在藤上,像小水壶一样。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过,有的葫芦可以做成乐器。
生:我吃过葫芦做的菜,味道很清淡。
师:是啊,葫芦不仅好看,还能吃、能做工具。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也种了一棵葫芦,可是最后他却没有得到葫芦,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课题,激发兴趣,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有蚜虫,他不管,最后葫芦都掉了。
生:邻居劝他治虫子,他说只要葫芦不要叶子,结果葫芦变黄了。
师:说得真清楚!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故事的大意。那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个故事是怎么发展的。
设计意图
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印象,为后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自然段: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个人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他是怎么对待这些葫芦的?
生:(朗读)
师: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葫芦藤上开出了雪白的小花,后来结了几个小葫芦,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从“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他非常喜欢这些小葫芦。
生:他特别希望葫芦快点长大。
师:是的,他对葫芦充满了期待和喜爱。谁能用“多么……啊!”的句式来形容一下这些小葫芦?
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生:多么漂亮的小葫芦啊!
师:真棒!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读出他的喜爱之情。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二)第二自然段:发现蚜虫,不以为然
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请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生:(朗读)
师:这个人看见叶子上有蚜虫,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觉得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他盯着小葫芦说了什么?
生:“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他最在意的是什么?
生:他在意的是葫芦能不能长大,不在意叶子有没有虫子。
师:是的,他一心只想让葫芦快点长大,却忽略了叶子上的问题。你觉得他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因为叶子生病了,葫芦也会受影响。
生:如果叶子被虫子吃光了,葫芦就得不到营养了。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他的急切和不在乎。
(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心理,初步建立因果关系意识。
(三)第三自然段:邻居提醒,固执己见
师:这时候,邻居来了,他对这个人说了什么?
生:邻居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那个人听了以后有什么反应?
生:他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他为什么感到奇怪?
生:因为他觉得叶子上的虫子不影响葫芦长大。
师:你觉得他的想法有问题吗?为什么?
生:有问题,因为叶子是给葫芦输送营养的,叶子坏了,葫芦也会坏。
生:就像我们人一样,身体哪里不舒服都要治疗,不然会越来越严重。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这说明你们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注意语气的变化。
(师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话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只看结果不顾过程”的错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四)第四自然段:葫芦掉落,结局悲惨
师: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请一位同学读最后一段。
生:(朗读)
师:小葫芦为什么会变黄、掉落?
生:因为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叶子不能提供营养了。
师:这个人一开始不听劝,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
生:他失去了所有的小葫芦。
师:如果你是这个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及时治虫子,保护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