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那些年,他们一起画海报
手绘电影海报,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那些年,许多名家都曾画
过电影海报:叶浅予、华君武、张仃、黄永玉、黄胄、陈逸飞我们熟
悉的电影编剧芦苇、电影导演冯小刚,也都是美工出身。
不知从何时起,手绘海报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而当年的电影院
美工师,也终于成为一个已经消失的行业。
天底下最好的工作
在当年,美工是各个电影院紧缺的人才,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没大
量上市之前,只能靠熟人之间相互介绍。
1954年出生的李树德,70年代末,他面临了一个职业生涯的选
择:去做公务员,或者去电影院做美工。一直以来都喜欢写写画画的
李树德想也没想就去了普陀区的曹杨影剧院做美工:把自己的爱好变
成了职业,还能出成绩,多有成就感!
80年代,电影院美工的月收入并不高,大约只有二三十元。但会
选择去电影院做美工的人,却多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在他们看来,能
够夜以继日地画图,就是最开心的事了;做自己喜欢的事,竟然还有工
资可以拿,那简直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工作。
100个人画,100张都不同
当年的电影院美工师们还有一件骄傲的事:每部电影一出排期表,
1
还没上映,他们就能先睹为快。要想画好海报,必须先看片。李树德
说,画电影海报和自己创作还不一样,是lsquo;为他人做嫁衣裳rsquo;,
一幅海报空间有限,很多时候都必须做减法,但是就在这方寸之间,
还要考虑演员的银幕形象、突出电影的看点,这就要考验每个美工的
创意构思功夫了。
画海报还有一点特殊,必须一气呵成,切忌反复修改。用的都是
白报纸,全开的,6平方米大小,4分钱一张,极薄,水粉涂上去,
要是反复修改,纸头早就烂了。
同一部电影,100个美工就能画出100种海报
mdash;mdash;mdash;这种在业务上暗暗的较劲,在当时是一种常态。
这次你比我画得有创意,下次我就要比你画得更佳。
画了几十年也不觉得疲倦。李树德说,我认识的美工师都认真得
不得了,都像在为自己做事情一样。要是想混日子,早就去门口撕票
了,反正大家收入都是一样的。
曾经无奈退出,如今重出江湖
不知从何时开始,电影院美工开始越来越清闲了。上世纪90年
代中后期,受到电视机普及的冲击,进影院看电影的人数锐减。那时
候的人,审美好像也发生了变化mdash;mdash;mdash;他们不太喜欢
海报上那些手绘的人物,觉得电影海报跟演员真人越像越好。手绘电
2
影海报,逐渐演变成了城市记忆。
但是,李树德和当年很多美工师们还是希望可以一起画图。于是,
2015年,李树德等十几个人,按照当年的海报风格,重新绘制了38
张抗战老电影海报,在上海多地举行了勿忘middot;前行:抗日战争
电影海报新作暨主题美术作品巡展,一时社会反响热烈。
只有李树德自己知道,当年的老画师只会越来越少,他是在与死
神赛跑。但这些当年就认真得不得了的老画师们,一把年纪了,还是
认真得不得了。
沪西电影院美工师国之军在画电影《四渡赤水》的海报时,毛主
席在海报上摆出他的标志性动作:大手一挥。可是电影里没有这个场
景,怎么办?国之军说,我就先用自己的手摆出这个动作,再嫁接上
去。在另一幅电影《东进序曲》的海报上,可以看到主演李炎策马奔
驰的画面。其实这部电影的内容大都是关于谈判,有点沉闷,所以我
特意选了这个马上的镜头,让画面活起来。仔细看,画面上还配有《新
四军军歌》的歌词,十几句歌词一起出现在海报上,却不显得累赘,
因为国之军为每一句歌词都设置了不一样的字体、颜色、深浅,布置
得错落有致。
为了画好这些老海报,大家也是费尽心思。李树德说,先要找到
老电影重温,还要寻找素材,有些人年纪大了,电脑截图也不会弄,
3
就让家里小孩帮忙,反正是想尽一切办法要画好。他每到一家探访,
除了观察进度,还会当场切磋,互相商量修改意见
mdash;mdash;mdash;哪里的颜色需要加深,哪里的布局最好变一变,
哪里的几行小字要再精细勾勒一番老美工师们都特别珍惜办展的机
会,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示给新一代的观众,让手绘海报再度活
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