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谈质感的形象探询民间陶瓷的肌理语言.pdf
文件大小:334.05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4.64千字
文档摘要

谈质感的形象:探询民间陶瓷的肌理语

引言

肌理即纹理,是陶瓷表面人为形成的在视觉或者触觉上可感知的

多种材质质感的纹理。其中有用眼睛感知的视觉肌理,如陶瓷表面的

花釉等;用手触摸感知的立体触觉肌理,如:陶瓷表面凹凸起伏的纹理

等。这些肌理形态既产生形式美感,又体现了牢固、防滑、清洁等功

能方面的价值。当然,民间陶瓷肌理形成的方法很多,如对泥材本身

质地的利用、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方式、陶瓷釉药的调制、窑火的运用

等mdash;给陶瓷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可能和多样的趣味表达。

肌理形态的差异,建立在因民间制陶工艺不同而从制坯、釉药或

烧成演绎出来的手工方言之上。它反映各地域的特殊性,给人以视觉

和触觉的不同感受和由此唤起的阅读体验。那些陶瓷表面肌理色泽、

纹理中蕴涵着不易尽述的审美效果,斑驳的特殊意趣融化于造型之中

引发不同层次的审美:实在而妙趣、粗朴而古雅、土拙而韵度从中释

放出来。肌理形态在陶瓷材料和制陶技术之间风格各异,在乡土传统

和现代意识之间丰富多彩。

1手艺的直觉中涵盖的坯面肌理

1

泥材本身的质地生产了一种肌理分析,对质感的一种分析,不仅

与泥材的泥性,而且与所有工艺、烧制关联起来,不仅它们的色泽,

还有它们的形态,它们的风格。这里的肌理也不是相同的肌理,因为

与地域有一种明确关系而各具差异产生多样性:它是自然的,它是给

定的,它不仅由大自然来安排,更由制陶术生成肌理的存在系统的价

值,也就是要把砂粒物加以利用的必要性,或使之做出贡献的工艺的

必要性。它们从功能上支撑造型,它们从耐受性上支撑无窑或简窑烧

制。

由此,砂器注定要在一种内在的、一种自身的内化之下,甚至带

有控制的意思,通过泥材砂粒物的占有和比例,肌理被置于质地的基

础之上,肌理派生的、外在的效果既是针对泥材的说明,也是针对工

艺的真实可靠;既是针对功能的决定,也是针对烧制的选择。砂器萃火

上油的冷热相遇,以一种合理的冒险模式,说明了这种肌理性是如何

获得类金属色泽的:肌理意味着砂器可以获得的颜色、光泽和外观。

在其中有一种金属性的相似,或金属感印象。这些砂器唤起了对金属

的假想,而肌理则成了其一部分,这个部分又受到金属性假想的改造。

海南黎族陶器则是另一类型。塞子若树皮液产生一种强化的能力,

在渣渣作响的萃火上油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黑红点状、或片状斑斑油彩,

在每一个陶器表面升华出肌理,表示一个强化的过程。塞子若功能并

2

不是在故事或巫觋中杜撰出来的,它来源于自身携带的效力,更在炙

热的激发中实现萃取。如此获得的肌理是与油彩不可分的,因为在真

实的强化与非装饰之间有一种偶然的装饰。正是在油彩形成中,肌理

才得以存在,陶器的形象才得以认可。在篝火式焙烧中,引子陶器的

秘密在于,它表示与其完好无损的理想状态相关的一种秩序,它潜藏

着一股积极的力量,肯定祈祷与愿力:待烧制的陶器将通过油彩肌理

而与最可靠的完美相关。

出于装饰本身的感官目的来使用肌理的做法非常普遍。坯表面肌

理中,花纹拍印法强化了肌理的有机特性,而这种技术本身能够制造

出凸和凹的触觉效果。想要推动装饰中材料本身的表现力,并且保留

材质特征,花纹拍印法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种恰当的手艺方式。这种

装饰效果的实际实现是以造型的创造为基础的,每一次拍印对应一个

造型部分,代表强化造型的一次做工,但也实际实现了所拍印的纹样

以某一特定的连续顺序分布。同时,釉面提升了它的感官效用,能够

影响感官上的情感体验。这是通过将复合色彩的情绪扩散来实现的。

坯表面肌理,多藉以各种花纹的木拍或陶拍的拍印成形。于重叠

中见规整、朴野中得含蓄、纹理斑驳中见涩辣腾然,洋溢着乡土气息。

坯肌理中有旋涡纹、同心圆纹,有千枝参差的印线纹,有吉利深长的

回纹,植物纹中有若花之夭夭,灼灼其华,有如风吹花蕊闹;动物纹有

3

纹中鱼可百许头等;每一种纹样形象都由自由活跃之节奏的交织,组

合出一种与和谐相联系的因果关系。同时,这种粗糙、凹凸带来的涩

感,正是肌理语汇中可珍视的审美意趣。

技师们通过拍印增加了材质美感,为泥材的材质美增加了解读的

内容,这一过程发展出了一系列具体表现。纹样拍印制造出细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