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
作者介绍
1.生平
茅盾,出生于浙江省吴江县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腐蚀》《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
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腐蚀》《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
创作背景
1.《风景谈》是茅盾于1940年5月由新疆到延安,亲历了五个月不寻常的生活后不久写于重庆的。1940年5月矛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矛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这篇散文,表面看似是描写塞上高原的自然风光然其主旨则在讴歌大自然的主宰--革命根据地的人
2.“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所谓“风景”,《辞海》中的解释是“风光景色”即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茅盾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内容要考虑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
三.文学常识
散文的特点:
形散神不散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线索: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散文作用:【人物、情节、环境、主旨、读者】+内容+结构内容:思想感情结构:开头:吸引读者兴趣,引起下文;中间:制造悬念,突转巧合。结尾:照应上文,留有余味。
癞(lài)头颀(qí)长掮(qián)客黑魆魆(xū)
干坼(chè)锄锹(qiāo)浅濑(lài)札(zhá)记
瞥(piē)见偎(wei)依半爿(pán)贻(yí)笑大方
风景谈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就成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