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是组分在平面上展开的一种色谱分离方法,故分离过程又被称为展开,流动相被称为展开剂。平面色谱法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
第三节薄层色谱法
1.基本原理
将含有A、B组分的混合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用适当的展开剂预饱和后展开,A、B两种组分首先被吸附剂吸附,然后被展开剂溶解而解吸并随展开剂向前移动,反复不断地进行吸附和解吸的过程。
若组分B的吸附系数大于组分A,吸附剂对组分B的吸附作用强,其在薄层板上的迁移速度较慢,组分A则迁移速度较快,A、B两种组分形成差速迁移,两者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薄层板上形成互相分离的两个斑点。
第三节薄层色谱法
2.比移值和相对比移值
展开剂的选择遵循“相似相溶”原则。
通常先用单一溶剂展开,然后根据分离效果再改变展开剂的极性或采用混合溶剂展开。
在多元溶剂中,占比例较大的溶剂起到溶解、分离的作用,比例小的溶剂起调节溶剂极性、改善Rf的作用。
与吸附柱色谱法的吸附剂相似,颗粒更细,分离效率更高。
常用硅胶、氧化铝、硅藻土、微晶纤维素和聚酰胺等,以硅胶为吸附剂的薄层色谱应用最广。
第三节薄层色谱法
3.吸附剂的选择
4.展开剂的选择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可分为制板、点样、展开、斑点定位4个步骤。
(1)制板:选取、涂铺、活化。
(2)点样:画基线、标记试样点、点样。
(3)展开
①预饱和:先进行预饱和,避免边缘效应。
②展开:单向展开、双向展开、多次展开。
(4)斑点定位
①物理方法
②化学方法
常用的显色剂分通用型和专属型两种。
常见的显色方法有蒸气显色法、浸渍显色法、加热显色法和喷雾显色法。
第三节薄层色谱法
5.操作方法
(1)定性鉴别
①利用Rf值定性。
②利用Rr值定性:
组分的Rr值定性比Rf值更为可靠。
(2)杂质检查
①杂质对照品比较法。
②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3)定量分析
①目视比色法。
②洗脱法。
③薄层扫描法。
第三节薄层色谱法
6.定性定量分析
应用于物质的分离与鉴定,也可用于小量物质的提纯和精制。在药学领域,可用于药品的纯度控制和杂质检查、中药的定性鉴定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测定。
例如:头孢拉定为广谱抗生素,可用于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等的感染。《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头孢拉定进行鉴别。具体操作:取本品与头孢拉定对照品适量,分别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6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经105℃活化后,置5%(ml/ml)正十四烷的正己烷溶液中,展开至薄层板的顶部,晾干,以0.1mol/L枸橼酸溶液-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丙酮(60∶40∶1.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于105℃加热5分钟,立即喷以用展开剂制成的0.1%茚三酮溶液,在105℃加热15分钟后,检视。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应与对照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相同。
第三节薄层色谱法
7.应用实例
薄层色谱法以吸附薄层色谱应用最为广泛,薄层色谱操作可分为制板、点样、展开、斑点定位4个步骤,常采用比吸附柱色谱法颗粒更细、更均匀的吸附剂,常采用混合展开剂展开,利用Rf或Rr值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方法有目视比色法、洗脱法和薄层扫描法。
小结
第十三章液相色谱法
第十三章液相色谱法
THANKS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