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共99题,每题1分,共99分)
1.下列对HIV致病机制的描述,错误的是
A、感染细胞表面gp120和邻近细胞表面CD4融合
B、Th细胞是HIV唯一的靶细胞
C、病毒基因的整合可干扰细胞正常代谢
D、病毒的出芽释放可损伤细胞
E、通过Ⅳ型超敏反应损伤CD4细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HIV致病机制是感染细胞表面gp120和邻近细胞表面CD4融合,病毒基因的整合可干扰细胞正常代谢,病毒的出芽释放可损伤细胞,通过Ⅳ型超敏反应损伤CD4细胞。HIV在体外仅感染表面有CD4受体的T细胞、巨噬细胞,因此常用新鲜分离的正常人T细胞或患者自身分离的T细胞培养病毒。
2.放线菌生长时,气体条件是
A、专性需氧
B、专性厌氧
C、需加30%CO
D、微需氧或厌氧
E、兼性厌氧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放线菌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在有氧环境中一般不生长,初次分离加5%CO2促进生长。
3.下列对衣原体发育周期的描述,错误的是
A、衣原体每个发育周期需要20~40小时
B、原体具有感染性
C、始体在发育周期中无感染性
D、始体较原体小
E、始体在空泡内以二分裂形式繁殖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原体进入细胞,形成吞噬小泡,原体在泡内增大形成网状体,约8小时后,网状体在空泡内以二分裂方式繁殖、聚集,构成各种形状的包涵体。
4.病毒标本的长时间保存应置于
A、4℃
B、-20℃
C、-40℃
D、-50℃
E、-70℃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大多数病毒抵抗力较弱,标本要快速送检。如不能立即处理和接种,可在4℃保存数小时,长时间保存需-70℃。
5.患者,男,59岁。腹膜炎,腹水培养分离一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在血平板上呈迁徙样生长,H2S试验(+)。此菌可能是
A、变形杆菌
B、摩根菌
C、普罗威登梭菌
D、伤寒沙门菌
E、枸橼酸杆菌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在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平板上,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大多数菌株呈迁徙扩散生长现象。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形成圆形、扁平、无色半透明、乳糖不发酵的菌落,产硫化氢的菌种在SS培养基上菌落中心呈黑色。本属细菌的生化特征是硫化氢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脲酶试验(+)。
6.成人水痘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A、脑炎
B、肺炎
C、心内膜炎
D、心肌炎
E、脑脓肿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免疫功能缺损的水痘患者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但成人水痘最常见并发症是肺炎。
7.引起小儿“秋季”腹泻最常见的病毒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肠道病毒71型
D、埃可病毒
E、轮状病毒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感染以温带地区秋冬季为主。
8.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链球菌中,最多见的血清型为
A、A群
B、B群
C、C群
D、D群
E、F群
正确答案:B
9.下列无动力的细菌是
A、变形杆菌
B、伤寒沙门菌
C、霍乱弧菌
D、痢疾志贺菌
E、嗜水气单胞菌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痢疾志贺菌无鞭毛,无动力。
10.不能用于检查病毒的方法是
A、动物接种
B、鸡胚尿囊腔接种
C、人工培养基培养
D、鸡胚卵黄囊接种
E、细胞培养
正确答案:C
11.肥达反应的原理是
A、协同凝集反应
B、凝集反应,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
C、凝集反应,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
D、沉淀反应
E、间接凝集反应
正确答案:B
12.星形诺卡菌引起人的主要疾病是
A、腹膜炎
B、肺炎
C、肠炎
D、龋齿
E、结膜炎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星形诺卡菌可因吸入肺部或侵入创口引起化脓性感染。
13.甲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下列哪一种成分
A、抗HAV的IgA
B、抗HAV的IgG
C、抗HAV的IgM
D、抗HAV的IgD
E、抗HAV的IgE
正确答案:C
14.SARS的病原体是
A、鼻病毒
B、腺病毒
C、冠状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柯萨奇病毒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SARS即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其病原体被认为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15.能引起食物中毒的厌氧菌是
A、艰难梭菌
B、破伤风梭菌
C、肉毒梭菌
D、脆弱类杆菌
E、双歧杆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肉毒梭菌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土壤和动物粪便中。食物被本菌污染后,在厌氧条件下,产生毒性极强的肉毒毒素,食后即可引起肉毒病,最常见的为肉毒中毒和婴儿肉毒病,出现特殊的中毒症状。
16.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的病毒是
A、HAV
B、HIV
C、HCV
D、HDV
E、HEV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H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