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湖南四大名校名师团队猜题卷(A)
语文
命题:雅礼中学高三语文名师团队
姓名_
姓名_考生号_座位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悲伤是对失去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反应,它并非由个人所选择。悲伤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类经历的一部分。当我们失去挚爱、结束一段关系或经历创伤时,悲伤就会油然而生。
我们悲伤是因为我们爱过。悲伤与我们的爱的能力紧密相连。我们总是对所爱之失感到悲伤,因此,悲伤在很多地方都是爱本身的反面。当所爱的人身处不治之症,我们知道他/她并不快乐,甚至可能丧失了生活的意义,但我们仍然希望他们多活一段时间。这不无自私,但人类在这点上就是自私的——我们很难放弃我们所爱的人。
一旦亲人的身体被火化或骨灰被安葬,岁月的荒原就会出现,留下的人意识到,这种悲伤与其他悲伤不同,几乎没有任何补救办法(宇宙法则规定,死者不会归来)。悲伤就像一只不请自来的“野生动物”,带着自己的节奏和情绪,闯入我们的家园。它会敲响你的门,撞击你的墙,直到你承认它并感受到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头动物也千变万化,会伪装成痛苦、愤怒、狂暴、麻木、遗憾、悔恨、内疚和否认。
对这样一头凶猛的动物,你怎能完全控制它?你能节得了哀吗?美国精神科医师伊丽莎白·库伯勒一罗斯在1969年提出著名但经常遭批评的“悲伤阶段论”,概述了“处理”悲伤的简单顺序:从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到接受。姑且不论悲伤的发展很难是线性的——比如,我们很可能觉得自己接受了,但转而又恢复愤怒或沮丧的感觉;更关键的是,这个“阶段论”会让人们误以为,悲伤过程有开始,也有结束—一段时间后,你终会变成一个“还好蒔徽信公众号《高三答案》
我不相信这是事实。事实是,我们的一生都会因之有所不同。我们对幸福的看法、设定的期望、感受到的麻烦和担忧都将发生改变,或已经开始改变。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也会相应改变。我们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地应对死亡。
悲伤会长久存在,就算我们不承认这种感觉,也不意味着它不存在,且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与节哀相比,更好的态度是直面悲伤,因为悲伤不是一个待“节制”的问题,而是本身就可以成为力量的源泉。
常见的说法认为,陷入悲伤会让人永远被压倒和迷失。现实反而是,逃避悲伤只会让它随着时间的推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移破坏性地累积。悲伤确实不是一条直线,但它能让我们将损失予以消化,并获得复原力。无法悲伤是一种脆弱性,实际上会让人更难承受生活的风浪。
约翰·格林在他的小说《星运里的错》中写道,悲伤并不会真正改变我们。相反,它具有非凡的能力,能够揭示我们本来是谁,一直是谁,以及在这一切之下,有潜力成为谁。我相信格林是对的。与其说悲伤改变我,不如说它让我重新找回自我,那个因忙忙碌碌而无暇顾及的自我。悲伤,还可以将我们与自己迷失和遗忘的部分联系起来。
正因如此,我们不仅毋需节哀,更毋需顺变。关于悲伤的最顽固的观点之一是,一个人应该“放手”,以便“继续前进”。在当今文化中,持续时间超过几周的悲伤,在周围的人看来可能是一种自我放纵。这是看低了悲伤的作用,或者把悲伤简单地等同于自怜和崩溃。悲伤最深邃的影响,是它如何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因为它浮现出我们的死亡悖论,以及对自身无常的恍然大悟。
这不是关于“走出来”或“治愈”的问题。不,这关乎依靠悲伤唤醒自己,感受到做人的充实,最终让自身重归完整。因为失去是一种转变,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无法纳入常规的人生叙事线。在此刻,我们不是破茧而出,而是像一棵树绕过阻碍来生长。
(胡泳《不节哀,不顺便》,有删改)
材料二:
有很多研究都发现,发泄悲伤并不会治愈悲伤,正如发泄愤怒不会让人变得平静一样,而相反,这样做大概率会让你变得更加容易悲伤、更易怒,也会让你变得更加脆弱。
因为,在发泄情绪的所谓疗愈中,你不断在自我暗示,自己是无能的,悲伤是有害的,你是需要被“治疗”的。或许有的人确实从治疗的干预中获益了,但是被治疗的人大概率并不会因此而好转。
其实,我们自身远比想象中强大,面对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