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重症烧伤的护理.pptx
文件大小:3.33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2.69千字
文档摘要

重症烧伤的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烧伤病情概述

02

急救与早期处理

03

创面护理规范

04

并发症预防管理

05

营养与代谢支持

06

康复护理策略

01

烧伤病情概述

烧伤深度与面积评估

烧伤深度

指烧伤损伤的皮肤层次,通常分为浅表性烧伤、部分皮肤烧伤、全层皮肤烧伤和多层组织烧伤等。

烧伤面积

烧伤深度与面积的关系

指烧伤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常用手掌法或九分法等方法进行评估,以确定烧伤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深度和面积直接影响烧伤的治疗方法和预后,需准确评估。

1

2

3

病理生理变化特点

局部组织坏死

疼痛

体液渗出

感染风险增加

烧伤后,受损组织细胞死亡,释放出大量炎性介质,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烧伤后,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体液渗出,导致血容量减少和电解质紊乱。

烧伤后立即出现剧烈疼痛,其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烧伤深度有关。

烧伤破坏了皮肤屏障,使得细菌容易侵入,引起感染。

重症烧伤分期标准

休克期

感染期

修复期

康复期

烧伤后48小时内,体液渗出严重,血容量减少,出现休克症状。

烧伤后3-10天,由于烧伤后皮肤屏障受损,感染风险较高。

烧伤后10天至数月,烧伤创面逐渐愈合,皮肤再生和功能恢复。

烧伤后数月至数年,患者需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以恢复烧伤部位的功能和外貌。

02

急救与早期处理

黄金抢救时间控制

根据烧伤面积、深度、部位等因素,迅速判断伤情,确定急救措施。

烧伤程度评估

确保患者迅速脱离火源、热液等致热源,防止进一步伤害。

迅速脱离致热源

迅速呼叫急救人员,报告患者情况,等待专业救援。

紧急呼救与报告

液体复苏管理策略

补液原则

遵循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的原则,防止补液不当引起水肿或脱水。

01

补液量与速度

根据患者烧伤面积、深度、体重等,计算补液总量和速度,确保患者体液平衡。

02

电解质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补液方案,防止电解质紊乱。

03

气道与呼吸支持

呼吸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呼吸状况,包括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03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吸氧或呼吸辅助,如使用呼吸机,确保患者氧气供应充足。

02

吸氧与呼吸辅助

保持呼吸道通畅

迅速清除患者口鼻内的异物、分泌物等,确保呼吸道畅通。

01

03

创面护理规范

清创技术与时机选择

尽早去除坏死组织,减少毒素吸收,为创面愈合创造条件。

早期清创

清创程度

清创方法

尽量保留健康组织,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减轻感染风险。

采用锐器清创或手术清创,避免过度损伤周围健康组织。

敷料应用与更换原则

敷料选择

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纱布、棉垫、泡沫敷料等,以保护创面、吸收渗出物、促进愈合。

敷料更换频率

更换方法

根据渗出物量和敷料污染情况及时更换,避免细菌滋生和创面感染。

更换敷料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损伤创面。

1

2

3

根据创面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抗生素应用

在创面处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减少细菌污染。

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病房空气清洁,定期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细菌数量。

环境管理

感染风险防控措施

04

并发症预防管理

脓毒症预警与干预

6px

6px

6px

定期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并处理发热。

密切监测体温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抗生素合理应用

进行任何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减少感染风险。

严格无菌操作

01

03

02

遵循早期、快速、足量的原则,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早期液体复苏

04

多器官功能障碍监测

呼吸系统监测

循环系统监测

肾功能监测

胃肠功能监测

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及时发现低氧血症。

监测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评估心功能和血容量。

定期检测尿量、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及时发现肾功能受损。

观察肠鸣音、腹部症状,警惕应激性溃疡和肠道感染。

深静脉血栓预防

肢体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01

抗凝治疗

根据病情,给予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02

弹力袜使用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可使用弹力袜,以减少血液淤滞。

03

气压治疗

可使用气压治疗仪,通过周期性充气、放气,预防深静脉血栓。

04

05

营养与代谢支持

蛋白质摄入

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以优质蛋白质为主,促进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恢复。

能量供应

提供高能量饮食,满足患者高代谢状态下的能量需求,减少自身组织消耗。

维生素和矿物质

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促进代谢和免疫功能正常运转。

餐次安排

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一次性过多摄入食物导致消化不良。

高代谢状态营养方案

肠内外营养联合应用

肠内营养

营养补充剂

肠外营养

过渡饮食

尽早给予肠内营养,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肠黏膜萎缩和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