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烧伤治疗指南解读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烧伤概述与病理特征
02
烧伤初期评估与处理
03
创面急救处理原则
04
药物治疗与禁忌
05
并发症防治要点
06
康复与长期管理
01
烧伤概述与病理特征
婴儿烧伤常见类型与分级
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包括Ⅰ度烧伤(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和浅Ⅱ度烧伤(水疱、疼痛明显)。
轻度烧伤
中度烧伤
重度烧伤
伤及真皮乳头层,创面湿润,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伤及皮肤全层,甚至皮下、肌肉或骨骼。包括深Ⅱ度烧伤(皮肤发白、痛觉迟钝)和Ⅲ度烧伤(焦痂、无痛觉)。
婴幼儿皮肤特殊性分析
婴幼儿皮肤厚度仅为成人的1/3左右,更易受损。
皮肤薄嫩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易因烧伤导致体温失衡。
体温调节功能差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烧伤后易感染。
免疫系统不成熟
烧伤后病理生理变化
6px
6px
6px
烧伤后,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坏死,形成烧伤创面。
局部组织坏死
大面积烧伤时,体液大量渗出,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休克
烧伤后,局部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疼痛、渗出等症状。
炎症反应
01
03
02
烧伤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易引发感染,且感染易扩散。
感染
04
02
烧伤初期评估与处理
烧伤面积快速计算方法
手掌法
以患者手掌大小估算烧伤面积,适用于小面积烧伤。
中国新九分法
估算烧伤面积的重要性
将人体表面积划分为9个区域,通过计算确定烧伤面积,适用于大面积烧伤。
准确评估烧伤面积有助于判断伤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
1
2
3
深度判断标准与工具
三度四分法
根据烧伤深度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其中Ⅱ度又分为浅Ⅱ度和深Ⅱ度。
01
烧伤深度判断工具
如烧伤深度判断卡、烧伤深度测量尺等,可辅助判断烧伤深度。
02
深度判断的重要性
烧伤深度是决定治疗方法、预后及是否需要住院治疗的重要因素。
03
烧伤后患者体温可能升高,需及时监测并处理高热,以防加重伤情。
体温监测
烧伤可能导致呼吸道受损,需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困难。
呼吸监测
烧伤后可能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速,需密切监测,及时处理,以防休克。
血压和心率监测
紧急生命体征监测
03
创面急救处理原则
降温操作规范与禁忌
降温方法
立即将患儿脱离热源,用流动的冷水冲洗或浸泡伤处,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水肿。
01
禁忌事项
避免使用冰块直接敷在伤处,以免加重组织损伤;避免涂抹任何有颜色的药物或油膏,以免影响伤情判断。
02
无菌敷料选择
优先选择无菌纱布或干净的布类,避免使用卫生纸、毛巾等易掉毛的物品。
覆盖技巧
轻轻覆盖在伤处,避免用力撕扯或摩擦,以减少皮肤损伤。
无菌敷料选择与覆盖技巧
转运前保护性包扎
01
保护性包扎
在转运前,需对创面进行保护性包扎,以减少污染和二次伤害。
02
包扎方法
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布类进行包扎,松紧度要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影响血液循环。同时,需注意将手指、脚趾等末端部位露出,以便观察血运情况。
04
药物治疗与禁忌
抗生素应用指征与剂量
小儿烧伤后,应根据创面污染程度、烧伤面积和深度以及小儿的年龄和一般状况,决定是否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生素应用指征
抗生素选择
抗生素剂量
小儿烧伤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
小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因此抗生素剂量应按照小儿的体重和年龄进行调整,避免药物过量。
止痛药物选择策略
止痛药物种类
小儿烧伤后疼痛剧烈,应及时给予止痛药物治疗。常用的止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止痛药物剂量
止痛药物应用时机
小儿对止痛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易出现药物过量和不良反应。因此,止痛药物的剂量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体重和疼痛程度进行调整。
止痛药物应在烧伤后立即给予,并持续应用至疼痛缓解,以避免因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和并发症。
1
2
3
局部用药安全注意事项
创面清洁
局部用药方法
局部用药选择
小儿烧伤后,应尽快对创面进行清洁,去除污物和坏死组织,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小儿皮肤娇嫩,应选择刺激性小、对组织损伤小的药物进行局部用药。常用的局部用药包括抗感染药物、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等。
局部用药时应注意均匀涂抹,避免药物积聚和刺激。同时,应注意观察局部反应,如出现过敏、红肿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05
并发症防治要点
感染症状监测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如发热、红肿、渗液等症状,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创面处理
保持创面清洁,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减少细菌滋生。
抗感染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扩散。
隔离措施
实施接触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感染早期识别与干预
液体复苏方案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