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治疗及护理
演讲人:
2025-05-29
CONTENTS
目录
01
疝气基础概述
02
疝气类型划分
03
临床治疗方案
04
围手术期护理
05
并发症防控措施
06
康复与生活指导
01
疝气基础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01
定义
疝气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通过正常或异常的解剖孔道或薄弱点进入另一个部位的情况。
02
发病机制
疝气的形成与腹壁或筋膜的薄弱、腹内压力增高等因素有关,常见原因包括慢性咳嗽、便秘、妊娠、腹水等。
腹部包块
在腹股沟或脐孔等部位出现突出的肿块,是疝气的典型表现。
疼痛
当疝块被挤压或推移时,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消化道症状
如腹胀、恶心、呕吐等,可能因疝块压迫肠道而引起。
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症状
疝块压迫膀胱或输尿管时可能导致这些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
高发人群分析
老年人
婴幼儿
慢性病患者
术后患者
由于肌肉萎缩和腹壁薄弱,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疝气。
婴幼儿腹肌发育不完全,疝气的发病率也较高。
如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这些疾病会增加腹内压力,从而增加疝气的风险。
手术切口可能导致腹壁组织薄弱,增加疝气的发生机会。
02
疝气类型划分
斜疝
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不进入阴囊者。
直疝
股疝
疝块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者。
腹股沟疝分类
切口疝与脐疝
01
切口疝
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占腹外疝的第三位,占腹壁切口疝的80%。
02
脐疝
疝囊通过脐环突出的疝,有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之分。小儿脐疝多属易复性疝,成人脐疝多为难复性疝。
复发疝特征
由于前次手术导致局部解剖结构发生改变,使得复发疝的疝囊不易被识别。
疝囊的解剖结构不清晰
复发疝的疝囊往往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给手术带来较大困难。
疝囊周围粘连严重
复发疝的疝环一般比较狭小,疝内容物容易嵌顿,导致肠梗阻、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疝内容物易嵌顿
03
临床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指征
疝囊活动频繁
患者疝囊活动频繁,且症状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01
疝囊较大
疝囊较大,有可能发生嵌顿、绞窄等严重并发症。
02
保守治疗无效
经过保守治疗,症状未能缓解或反复发作。
03
并发症风险高
患者年龄较大,伴有其他严重疾病,手术风险较高。
04
无张力修补术式
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减少张力,避免复发。
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
腹腔镜无张力修补术
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通过腹腔镜进行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双侧腹股沟疝及复发疝。
适用于年幼、腹壁薄弱的患者,将疝囊游离并高位结扎。
患者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
年老体弱
患者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病,手术风险较高。
伴随其他疾病
01
02
03
04
患者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轻度疝气
患者有出血倾向或局部皮肤有感染等情况,不适宜手术。
禁忌手术
非手术干预条件
04
围手术期护理
术前评估准备
全面了解患者病史
掌握患者既往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相关信息。
02
04
03
01
术前禁食禁饮
遵循医嘱,术前一定时间内禁止进食和饮水,以防麻醉时发生误吸。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心理准备与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过程、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术后疼痛管理
疼痛评估
非药物镇痛
药物镇痛
疼痛观察与记录
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进行量化评估。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采取物理镇痛方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缓解患者疼痛。
密切观察患者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等变化,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伤口护理要点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
伤口观察
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裂开等异常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避免伤口张力过大
术后避免剧烈运动,以免伤口张力过大导致裂开。
促进伤口愈合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05
并发症防控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
在手术和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降低感染风险。
术前准备
确保患者皮肤干净,术前进行洗澡、备皮等准备,减少感染源。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感染预防策略
血肿处理方案
密切观察
对于出现的小血肿,可先进行密切观察,若血肿逐渐增大或患者出现不适症状,需及时处理。
01
局部压迫
可采用局部压迫的方法,减少血肿的形成和扩大。
02
血肿引流
对于较大的血肿,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引流,以减轻患者痛苦。
03
肠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