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变急救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临床表现识别
01
疾病概述
03
急救处理流程
04
特殊处置技术
05
并发症预防控制
06
后续管理规范
01
疾病概述
急性肾损伤(AKI)指突发(1-7天内)和持续(24小时)的肾功能突然下降。
急性肾损伤定义
表现为血清肌酐(SCr)至少上升0.5mg/dl,伴有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症状。
可分为起始期、维持期、恢复期三个阶段,严重者可出现少尿(400ml/24h或17ml/h)或无尿(100ml/24h)。
常见致病因素
如血容量减少、肾灌注不足、肾血管收缩等。
肾前性原因
如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血管病变等。
肾性原因
如尿路梗阻、结石、肿瘤等。
肾后性原因
病理生理机制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导致水、钠潴留和废物排泄减少。
02
04
03
01
肾间质水肿和炎细胞浸润
影响肾小管功能,加重肾损伤。
肾小管损伤
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凋亡等,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障碍。
肾血管病变
如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等,导致肾组织缺血、缺氧。
02
临床表现识别
典型症状分级
轻度症状
尿量变化,如少尿或无尿;轻度水肿,主要出现在眼睑和下肢。
01
中度症状
明显的水肿,可能涉及全身;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轻度意识模糊。
02
重度症状
严重水肿,可能出现胸水或腹水;严重呼吸困难,甚至需要呼吸机辅助;意识障碍,如昏迷或谵妄。
03
体征监测要点
血压
持续监测血压变化,警惕高血压的出现。
01
心率与心律
监测心率快慢和心律是否规则,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02
呼吸状况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注意有无呼吸困难。
03
神经系统体征
检查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以及肌力和肌张力等。
04
实验室指标异常
肾功能指标
电解质水平
酸碱平衡
尿液分析
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表明肾功能受损。
钾、钠、钙、磷等电解质水平异常,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
血pH值、碳酸氢根离子浓度等指标异常,反映酸碱平衡紊乱。
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等,提示肾脏病变。
03
急救处理流程
快速评估分级
观察患者是否清醒,呼吸是否正常,有无呼吸急促、憋气等现象。
评估患者意识和呼吸
检查患者脉搏、血压等循环指标,确定有无休克等危险情况。
评估循环状况
观察患者有无浮肿、尿量减少、血尿等肾脏病症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肾脏病症状评估
生命支持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确保呼吸道畅通,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01
循环支持
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等循环衰竭症状。
02
紧急处理肾脏病变
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紧急措施保护肾脏功能,如利尿、透析等。
03
紧急转诊标准
转运安全评估
确定转运过程中患者安全,准备必要的救护设备和药品,确保转运途中生命体征平稳。
03
评估所在医疗机构救治能力,是否能满足患者紧急救治需求。
02
救治能力评估
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紧急转诊至上级医院。
01
04
特殊处置技术
血液净化适应症
急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
药物或毒物中毒
严重电解质紊乱
当患者肾功能急剧恶化,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时,需进行血液净化。
患者肾功能持续减退,血液净化可替代肾脏部分排泄功能,维持患者生命。
通过血液净化清除体内的毒物或药物,减轻对脏器的损害。
如高钾血症、高钠血症等,血液净化可快速调节电解质平衡。
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损害程度,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毒性反应。
了解药物的主要清除途径,如经肾排泄、肝代谢等,以便合理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
对于治疗窗窄、毒性大的药物,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确保药物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性别、合并症等,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药物剂量调整原则
肾功能损害程度
药物清除途径
监测血药浓度
个体化用药
量出为入
严格记录患者的出入量,保持液体平衡,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液体摄入。
电解质平衡
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如钾、钠、钙、镁等,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酸碱平衡
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液体中的酸碱成分,维持酸碱平衡。
营养液输注
对于不能进食或进食量不足的患者,需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来补充所需的营养和液体。
液体平衡管理
05
并发症预防控制
急性肾衰干预策略
早期诊断
营养支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透析治疗
及时识别并处理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的因素,如缺血、肾毒性药物使用等。
密切监测尿量、尿比重、血肌酐等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减少蛋白质分解,促进肾功能恢复。
在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及时采取透析治疗以减轻肾脏负担。
感染风险防控
严格无菌操作
在插尿管、血液透析等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