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的康复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护理核心原则
03
发作期紧急处理
04
药物管理规范
05
心理社会支持
06
生活健康指导
01
疾病基础认知
01
疾病基础认知
PART
癫痫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电图检测
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检测到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
03
正常神经元具有一定自身稳定性,神经元兴奋性过高时,会出现异常电活动,导致癫痫发作。
02
发病机制
癫痫定义
癫痫是一种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
01
常见病因分类
如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等。
结构性病因
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遗传性病因
如低血糖、低血钙、维生素B6缺乏等。
代谢性病因
部分癫痫患者无法找到明确的病因。
原因不明
临床表现特征
癫痫发作是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短暂,过后恢复正常。
发作性
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抽搐、口吐白沫、意识障碍等。
每次发作的表现都相似,具有刻板性特点。
癫痫发作时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会对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多样性
刻板性
不可逆性脑损害
02
护理核心原则
PART
防跌倒
确保患者所处环境地面干燥、平坦,移除障碍物,床边设置护栏。
防咬伤
在患者抽搐时,放置压舌板或毛巾等物品于患者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
避免刺激
避免强光、强声等刺激,以及过度惊吓、情绪激动等情况。
紧急处理
家属需掌握癫痫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措施,如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等。
安全防护措施制定
长期用药监督要点
按时按量服药
药物浓度监测
观察不良反应
用药记录
确保患者按照医嘱规定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不随意增减或停药。
注意患者服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皮疹、恶心、呕吐等,及时向医生反映。
定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确保药物在体内保持有效治疗浓度。
为患者建立用药记录卡,记录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日常生命体征监测
体温监测
每日定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01
呼吸状况
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如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应及时就医。
02
心率与血压
定期测量心率和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预防心血管疾病。
03
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加重等,需立即就医。
04
03
发作期紧急处理
PART
现场急救操作规范
迅速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迅速解开患者的衣领、腰带等紧身衣物,以减少束缚和呼吸困难。
迅速将患者周围的危险物品(如硬物、锐器等)移开,以防患者抽搐时误伤自己。
避免过度用力按压或强力限制患者的抽动,以免造成骨折或关节脱位。
立即采取平卧位
解开衣领和腰带
移除周围危险物品
勿强行限制患者抽动
防窒息与外伤策略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防止窒息。
防止咬伤
在患者上下牙齿之间放置牙垫或软布,防止咬伤舌头或口唇。
保护四肢和关节
轻轻固定患者的四肢,避免过度伸展或弯曲,以防关节脱位或骨折。
避免过度按压胸部
避免过度按压患者的胸部,以免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
发作后观察记录
观察发作时间
观察生命体征
观察发作表现
记录发作后状态
记录发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便评估发作持续时间和频率。
详细记录患者发作时的症状、表现及伴随情况,如抽搐部位、持续时间、有无意识丧失等。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记录发作后患者的意识状态、情绪变化及身体恢复情况,以便评估发作对患者的影响。
04
药物管理规范
PART
抗癫痫药物使用原则
单一用药
尽可能单药治疗,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01
小剂量开始
初始剂量宜小,逐渐增加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和最小副作用。
02
用药时机
尽早用药,控制发作,避免病情恶化和对脑功能的损害。
03
停药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缓慢停药,避免突然停药引起的反跳性癫痫发作。
04
副作用监测与应对
定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和肝肾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副作用。
定期监测
针对患者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剂量、更换药物或给予对症治疗。
副作用应对
询问患者
观察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和症状是否得到控制,以评估药物治疗效果。
监测疗效
辅助检查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等辅助检查手段,评估患者的依从性。
通过询问患者用药情况,了解患者是否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依从性评估方法
05
心理社会支持
PART
患者心理疏导技巧
倾听与理解
认知重构
鼓励与肯定
放松技巧训练
以耐心、同理心的态度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理解其疾病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积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肯定其在康复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癫痫,消除恐惧和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