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原则.pptx
文件大小:3.3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1
总字数:约2.9千字
文档摘要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原则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手术适应症判定

02

术前综合评估

03

手术入路选择

04

病灶处理规范

05

围术期管理

06

术后康复体系

01

手术适应症判定

绝对手术指征

脊柱结核病灶内存在大量死骨和/或干酪样坏死物质

需通过手术清除病灶,促进结核药物渗透和病灶愈合。

脊柱结核导致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

如截瘫、大小便失禁等,需通过手术解除神经压迫,恢复神经功能。

脊柱结核伴发严重脊柱畸形

如脊柱后凸成角大于40°,需通过手术矫正畸形,改善外观和功能。

脊柱结核病灶破坏脊柱稳定性

如椎体破坏严重、椎管内占位等,需通过手术重建脊柱稳定性。

脊柱结核病灶内存在少量死骨或干酪样坏死物质

通过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或病灶吸收缓慢,可考虑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较轻

如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等,可通过手术治疗预防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

脊柱结核导致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如疼痛难忍、影响睡眠等,可通过手术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脊柱结核病灶周围有较大脓肿或瘘管形成

通过手术清除脓肿和瘘管,促进病灶愈合。

相对手术指征

禁忌症评估

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

不能耐受手术和麻醉的风险。

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手术过程中易出血且难以止血,增加手术风险。

脊柱结核处于活动期且患者全身情况较差

应先进行抗结核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治疗。

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症状严重的患者

应先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02

术前综合评估

影像学分期标准

01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分期

通过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手段确定脊柱结核的分期,有助于评估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案。

02

病灶稳定性评估

评估脊柱结核病灶的稳定性,判断是否存在脊髓受压或脊柱不稳定等情况,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

实验室指标要求

评估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异常情况。

血常规

血沉和C反应蛋白是反映脊柱结核活动性的重要指标,若指标过高,需推迟手术。

血沉和C反应蛋白

评估患者肝肾功能,确保能够耐受手术及术后药物治疗。

肝肾功能

心肺功能代偿能力

评估患者心脏功能,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心脏功能评估

通过肺功能测试,评估患者肺活量、通气功能等,判断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及术后长期卧床。

肺功能评估

01

02

03

手术入路选择

前路手术适应证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

前路手术可以直接暴露脊柱结核病灶,清除病灶内的坏死组织、脓肿和干酪样物质。

01

植骨融合

前路手术可以在清除病灶的同时进行植骨融合,融合率高,稳定性好。

02

解除神经压迫

前路手术可以方便地切除压迫神经的病灶,缓解神经症状。

03

脊柱畸形矫正

对于脊柱结核导致的脊柱畸形,前路手术可以在清除病灶的同时进行矫正。

04

后路融合技术要点

椎弓根螺钉固定

后路手术中,通过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柱,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植骨块的移位。

02

04

03

01

融合节段的选择

根据脊柱结核的范围和程度,选择合适的融合节段,避免过长或过短的融合。

植骨块的选择与放置

选择适当大小和形状的植骨块,放置在脊柱后面或侧面,促进脊柱融合。

神经保护

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脊柱后方的神经结构,避免神经损伤。

联合入路应用场景

复杂脊柱结核

对于病灶范围广泛、涉及多个节段或伴有严重脊柱畸形的脊柱结核,可以联合应用前后路手术进行治疗。

脊柱结核合并脊柱稳定性差

复发脊柱结核

对于脊柱结核合并脊柱稳定性差的患者,联合应用前后路手术可以加强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手术效果。

对于复发脊柱结核,再次手术时可以考虑联合应用前后路手术,以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和重建脊柱稳定性。

1

2

3

04

病灶处理规范

清创范围控制

需将结核病灶及其周围坏死组织和炎症反应区彻底清除,确保无残留。

结核病灶清除范围

在清除病灶时,需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避免过度损伤。

周围组织保护

在清创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神经和血管,避免误伤。

神经血管保护

植骨材料选择

骨替代材料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选择骨替代材料进行填充,如生物陶瓷等。

03

当自体骨无法获取时,可考虑同种异体骨移植,但需注意排异反应。

02

同种异体骨移植

自体骨移植

优先选择自体骨进行移植,具有排异反应小、融合快等优点。

01

内固定安装标准

稳定性原则

内固定器材需牢固可靠,确保脊柱稳定性。

01

融合部位选择

内固定器材需安装在融合部位,以起到固定和支撑作用。

02

术中操作规范

在安装内固定器材时,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风险。

03

05

围术期管理

抗结核药物联用方案

药物治疗原则

常用药物组合

术前用药方案

术后用药方案

早期、规律、全程、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