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传染性肝炎防治与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疾病概述
02
病原学特性
03
传播途径与易感群体
04
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
05
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
06
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意义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疾病类型
定义
犬传染性肝炎是一种由犬腺病毒I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岁以内的幼犬。
01
疾病类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肝炎型和呼吸型两种,有时也可混合发生。
02
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病因
犬传染性肝炎病毒是主要病因,病毒可在病犬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血液中大量存在。
02
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脏内繁殖,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还可引起呼吸道症状。
犬传染性肝炎可引起狗狗严重的肝炎症状,如呕吐、腹泻、黄疸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疾病危害
疾病危害与预后
多数狗狗在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预后良好,但幼犬和体质较弱的狗狗可能预后较差。
预后
02
病原学特性
犬腺病毒分类
主要引起犬的传染性肝炎,对犬有高度特异性,能感染多种犬科动物。
犬腺病毒I型
主要引起犬的呼吸道感染,与犬传染性支气管炎有关,近年来发现其感染率有所上升。
犬腺病毒II型
病毒生物学特征
病毒形态
病毒增殖
病毒核酸
犬腺病毒为球形,无囊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
犬腺病毒为DNA病毒,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约为15000-20000。
犬腺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病毒进入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复制。
病毒抵抗力分析
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
犬腺病毒对热、干燥、紫外线等理化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
病毒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
病毒对宿主防御机制抵抗力
犬腺病毒对一些常见的化学消毒剂如甲醛、乙醚等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使用高浓度或长时间作用可以将其灭活。
犬腺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逃避能力,可以逃避宿主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导致病毒持续感染和反复发病。
1
2
3
03
传播途径与易感群体
病毒通过病犬的分泌物、排泄物等直接接触健康犬的口鼻、眼结膜及消化道等部位而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病毒可存在于病犬使用过的食盆、玩具、环境等,健康犬接触后也有可能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
母犬在怀孕期间或哺乳期间若感染病毒,可传染给幼犬。
母婴传播
主要传播方式
易感犬群特征
幼犬更易感染,尤其是刚断奶至1岁龄的幼犬。
年龄
免疫力
品种
接触史
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力低下的犬只更容易感染病毒。
某些品种的犬只,如柯基、斗牛犬等,可能更易感。
与病犬有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犬只,感染风险更高。
流行季节与地域分布
01
季节
犬传染性肝炎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
02
地域
该病在犬只密集的地区,如城市、养犬场等,更易流行。
04
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
典型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
急性发热
眼部症状
食欲丧失
腹部不适
犬传染性肝炎的典型症状之一,狗狗会突然高烧,体温可达到40℃以上,持续数天。
狗狗会明显食欲减退,甚至完全拒食,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结膜炎是犬传染性肝炎的常见症状,狗狗眼睛会出现红肿、流泪、分泌物增多等。
狗狗可能出现腹部疼痛、肝脏肿大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伴有黄疸。
血清学检测
通过ELISA、血清中和试验等方法,检测狗狗血清中的病毒抗体,确定是否感染犬传染性肝炎病毒。
实验室检测技术
病毒分离
采集狗狗的咽部分泌物、粪便等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以确定病毒感染。
肝功能检查
检测狗狗的肝脏功能指标,如ALT、AST等酶的水平,评估肝脏受损程度。
鉴别诊断要点
与犬瘟热鉴别
犬瘟热也有类似症状,但通常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且死亡率较高。
与犬细小病毒鉴别
与中毒性疾病鉴别
犬细小病毒也会引起狗狗的呕吐、腹泻等症状,但通常不会出现黄疸和腹部肿大的情况。
中毒也可能引起狗狗的急性发热、食欲丧失等症状,但通常有毒物接触史,且不会伴有结膜炎等眼部症状。
1
2
3
05
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
特异性抗病毒治疗
给药途径与剂量
针对犬传染性肝炎病毒,选用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如犬干扰素、利巴韦林等。
治疗周期
抗病毒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狗狗体重,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
抗病毒治疗通常需要持续数周至数月,期间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支持性护理要点
保持良好卫生
及时清理狗狗的粪便和呕吐物,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01
给予狗狗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02
对症治疗
针对狗狗出现的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缓解症状。
03
营养与饮食
康复期管理规范
定期复查
康复期需定期进行复查,包括病毒检测、血常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