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哲学与文化》综合复习.pptx
文件大小:6.71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3.82万字
文档摘要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期末复习

按课复习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框架

第1课:哲学基本理论(物/心)

第2课:辩证唯物论

第3课:唯物辩证法

第4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5课:社会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第6课:人生价值观

第7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今文化)

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中外文化)

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代文化)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活的灵魂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

起源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什么)

同一性

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科学的、人民的理论)

核心观点:实践观点

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独特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中国化理论成果

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为什么

历史条件

社会条件

理论条件

1.哲学的来源: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真正的哲学(P4):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学科,哲学只是研究世界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唯物唯心基本形态)

5.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代表人物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否认了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②把物质归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古希腊泰勒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儒家荀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培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基本

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

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物

及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②陆九渊: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

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②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

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③孔子: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题。——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古朴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古朴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古朴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有一气。一王充古朴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

也。”——张载古朴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古朴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古朴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

利特古朴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