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约瑟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运用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运用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渴望世界各种文化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欣赏,从而实现大同社会的文化理想。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吗?
我们有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
这些发明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巨大影响,足以窥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遥遥领先,它们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约瑟(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
李约瑟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和科学史的研究。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即“李约瑟难题”,引发了世界各界关注和讨论。李约瑟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先后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荣誉。先后获爱因斯坦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
2.写作背景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剑桥大学及英国学术界的瑰宝,是每位相关领域学者必须研习的作品。1954年,李约瑟的首卷《中国科学技术史》问世,一经出版就震撼西方汉学界。此34册巨著,凭浩瀚史料与确凿证据,揭示了中国文明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以及在现代科技兴起前数十个世纪,中国在科技与知识上的积累远超西方。李约瑟倾注近50年的心血,著成此书。该书通过深入分析、东西方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及其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涵盖哲学、历史、科学思想及众多学科领域。
3.课文介绍
课文节选自《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原序较长,课文选取开头和结尾部分,主要阐述《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主题、内容、宗旨和指导思想。课文比较公正地评价了中国科技文明对于世界的贡献,表达了尊重和赞赏不同民族文明的鲜明态度。
(三)初读感知
梳理文章结构。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主题——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阐述《中国科学技术史》所要讨论的部分问题,是对著作内容的部分介绍。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阐释《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著作的宗旨——应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的科学技术,同时指出,应正视中国人民的才智禀赋,对待其他民族的成就应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赏。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阐释《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著作的指导思想。
(四)重点探究
1.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史》要以“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为主题?
这一部分主要追溯关于科学史的一些偏见。如早期人们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地区”,后来才认识到古代埃及人、新月沃地的古代居民和印度人对科学发展也有贡献。但是,对于远东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的贡献,世人还没有认识到。因此,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就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主题。
2.作者提出了几个问题,大致可归为几个方面?
作者提出了八个问题,大致可归为三个方面:
第一,主要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客观事实而问,具体为:
①在古代和中古代,中国人对科技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②17世纪及以后,中国人的科技贡献是什么?
第二,主要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规律而问,具体为:
①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
②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为什么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
③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
第三,主要针对中西科技发展的对比而问,具体为:
①中国人怎样成功地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②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
③是什么因素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