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九章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9-234和5.ppt
文件大小:6.17 MB
总页数:6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2
总字数:约7.75千字
文档摘要

*意义扶壁柱是指为了增加墙的强度或刚度,紧靠墙体并与墙体同时施工的柱。结构扶壁柱一般用于砌体结构,而且在厂房中应用的比较多。由于砖墙比较长,为了提高它的稳定性,用扶壁柱给它提供一个支撑点。挡土墙中也有,一般是和挡土墙一起整浇的混凝土构件。特点扶壁柱是概念意义上的柱。当水平构件,通常是梁,支撑在单片墙(可以钢筋砼墙或砌体结构墙)上时,梁没有拉通,且此处在梁的延伸方向上没有墙与受力墙相联,如果梁的荷载和配筋都比较小,可以不设置扶壁柱;但是,当荷载或配筋比较大时,为了保证墙体在梁方向的稳定性和局部受压等因素,一般会设置扶壁柱,也有设置楼面暗梁的(梁和墙重叠,可能比墙厚),此时扶壁柱和墙一起协同工作,此时扶壁柱需单独设计计算。总的说来,扶壁柱还是很有用的,但得考虑建筑师的意见。****框筒体系-指由剪力墙构成和框架结构构成的1、框架和实腹筒体利用电梯间、楼梯间、设备间等的墙比做为筒体的实腹体壁,滑模施工完工后,即作为安置起吊设备的支座,再继续建造房屋的其他部分。实腹筒体可以布置在房屋的中央或其两端。2、框架和空腹筒体空腹筒体布置在房屋的外围,框架布置在中间。这种体系适用于房屋的平面接近正方形或圆形的塔式建筑中。这时,框架只承受竖向荷载,而水平荷载全由空腹筒体承担。*********框剪结构在结构布置合理的情况下,可同时发挥框架和剪力墙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即既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可提供较强的抗风抗震能力、减少结构侧移,又可形成较大的使用空间,且两种结构形成两道抗震防线,对结构抗震有利。当抗风要求和抗震设防要求高时,应尽量采用框剪结构代替纯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和剪力墙是变形特点不同的两种结构,当用平面内刚度很大的楼盖将二者连接在一起组成框架-剪力墙结构时,框架与剪力墙在楼盖处的变形必须协调一致,即二者之间存在协同工作问题。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优点:剪力墙(核心筒)承担大部分水平力(80%~90%),是主要的抗侧力构件,框架承担竖向荷载,提供较大的空间,既具有框架结构布置灵活、方便使用的特点,又有较大的刚度和较强的抗震能力受力合理,各层层间变形均匀,可形成较大使用空间。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图(a)剪力墙弯曲变形为主;(b)框架整体剪切变形为主;(c)三种侧移曲线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适用范围:10-25层各类公共建筑。框架-筒体可到30—4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布置(一)结构布置原则1、双向抗侧力体系1)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共同抵抗水平荷载,其中剪力墙是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2)为了使框架-剪力墙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均具有必需的水平承载力和侧向刚度,应在两个主轴方向均匀布置剪力墙。如果仅在一个主轴方向布置剪力墙,将造成两个主轴方向结构的水平承载力和侧向刚度相差悬殊,使结构整体扭转,对结构抗震不利。2、节点刚性连接与构件对中布置1)为保证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几何不变性,同时提高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而增加赘余约束,主体结构构件间的连接应采用刚接。2)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心线宜重合,以使内力传递和分布合理,且保证节点核心区的完整性。(二)剪力墙的布置(1)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或恒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的间距不宜过大;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纵、横向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和匚形等形式,以使纵墙(横墙)可以作为横墙(纵墙)的翼缘;楼、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布置,以增强其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剪力墙布置不宜过分集中,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以免结构的刚度中心与房屋的质量中心偏离过大、墙截面配筋过多以及不合理的基础设计。当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过大时,可用门窗洞口或施工洞形成联肢墙。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布置(二)剪力墙的布置(5)保证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横向剪力墙沿房屋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适当减小;2)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布置(三)剪力墙的数量1)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结构的侧向刚度主要由同方向各片剪力墙截面弯曲刚度的总和EcIw控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