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一节养生
第二节预防
第三节治则与治法
目录
学习目标
掌握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
熟悉“正治法”与“反治法”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
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和常用养生方法。
第一节养生
人类的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医学的任务就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并据此确立正确的养生与防治原则,消灭疾病,保障人们身心健康以达到延年益寿。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以及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与防治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较完整的养生观和防治理论,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6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概念
7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古代又称摄生、道生等。“养”有保养、调养的意思,“生”是生命、生存之谓。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自古以来,人们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称为“养生之道”。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也神倶,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8
二、养生的意义
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向往,也是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人禀天地之气生,沐四时之气成,生命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医养生学是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通过对传统的“养生之道”的继承与发展,运用科学的养生知识和方法调摄机体,增强身体素质,提高防病抗衰的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9
(一)增强体质
体质是指人体在生命过程中,禀赋于先天,并受到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形态上、心理及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质。
体质健壮者,气血充足,正气强盛抗病能力较强,不易患病;体质虚弱者,气血不足,正气亏虚抗病能力较差,容易患病。所以,增强体质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措施。
10
(二)预防疾病
疾病的发生是因为人体正气相对虚弱,邪气乘虚侵袭,破坏了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结果。而疾病一旦发生,便可以耗散体内的精气,削弱脏腑的机能,缩短人的寿命,这对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而养生发挥的作用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注意保养人体的正气,防止疾病的发生。即人要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适应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变化,使正气日渐强盛,提高抗病能力。
11
(三)延缓衰老
衰老,是指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步衰退的动态过程。各种生物的自然寿命是相对稳定的,衰老是生命过程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衰老与人的寿命关系密切,衰老的迟早、寿命的长短,都是因人而异的,衰者未必都老,老年未必都衰,究其原因,多与养生有关。
12
三、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发展起来的科学,其养生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3
(一)顺应自然
人类生活于自然,人与自然界有着息息相通的关系。人既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时也被自然规律所制约和支配,无论是四时气候的变化、昼夜晦明的交替、日月星辰的转换,还是地域与环境的差异,各种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即如《灵枢·岁露》所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14
(二)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即在养生活动中,既要注意保养形体,也要注意摄养精神。“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为生命之基,是神的物质基础,只有形体具备完好,正常的精神活动才能产生;神为生命之主,是形的功能作用的体现,只有心神的指挥调节,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才能呈现整体、协调的规律。养生十分重视“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形神共养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15
(三)调养脾肾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基是肾,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是脾。肾与脾,先天与后天,二者相辅相成,影响着脏腑精气的盛衰,因此,善养生者应当重视调补脾肾,水谷充以御外,精髓足以强中,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16
(四)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自然物质运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动静互函,动中包含着静,静中潜伏着动。动静有度,刚柔相济,才能符合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和长寿。正如《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说:“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
17
(五)持之有恒
养生是实践性很强的延年益寿的保健活动,养生是一个效能蓄积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去身体力行。无论是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心理养生,还是按摩、气功等,只有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改善机体的体质状况,呈现出养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