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练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潭柘(zhè)寺驯(xùn)鸽落寞疏疏落落
B.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岐韵浑浑沌沌
C.普陀(tuó)山一椽(yuán)喇叭缓慢悠闲
D.嘶(sī)叫譬如(bì)橄榄秋蝉残声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到了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
(3)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______的感触来的。
A.然而陪衬萧索
B.但是衬托萧条
C.可是陪衬萧条
D.不过衬托萧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郁达夫先生之所以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更从青岛赶上北平,目的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D.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绘,使我们感受到了郁达夫先生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一段中作者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清”“静”“悲凉”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秋?
3.“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
(一)仿写句子
仿照“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